机构预测智能手机碳足迹覆盖各环节,转转:回收服务助力碳减排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2-09 09:44
2022-02-09 09: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2年,绿色消费有望继续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流趋势。

图片1.png

2021年底,德勤发布了《2022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预测》,该报告对未来一年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的发展作出趋势预判。报告称5G等新技术将加速推进数字化进程,智能手机用户有望达到45亿。其中,新手机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将占据总量的8成。

这意味着,延长手机寿命对保护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让更多闲置手机流转和循环再利用,可以有效实现碳减排,也是一种人人都可参与的环保行为。

2022年手机用户或达45亿智能手机可持续化

回望2021年,越来越多的居民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比如“绿色消费”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在双11全民活动中成了关键词。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品牌也成了新潮流。

那么从消费角度来看,手机行业2022年与绿色的关联度又有多强?

2021年12月16日,德勤发布预测,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消费电子设备,智能手机有望在2022年迎来45亿用户。预测同时指出了“碳排放”这个关键性问题,这些智能设备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达1.46亿吨,其中83%的碳足迹来自新智能手机的生产、运输和首年使用。

一台智能手机在生产阶段产生的碳足迹超过8成?对此,报告中指出延长手机寿命是减产碳足迹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如果让更多闲置手机流转和循环再利用,延长使用寿命确实可以碳减排。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指出,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闲置物品交易可以有效推动中国可回收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闲置物品交易领域和消费环节实现碳减排。

图片2.png

报告根据碳减排测算的保守谨慎性原则,取闲置物品品类单位碳排放量最小值作为基准线碳排放值,由此计算得出:每一单闲置手机的交易,至少可以实现约25公斤的碳减排量;而家用电器和其他3C闲置物品的交易,可实现的碳减排量要更高。比如一台家用电冰箱的闲置交易可实现的碳减排量高达130公斤。

通过分析计算,自2015年创建至2020年年末,转转平台已通过促进闲置物品流转累计完成碳减排178.3万吨,约等于传统燃油车绕地球赤道行驶25万圈或100亿公里的行驶里程,如果是新能源汽车则相当于140亿公里的行驶里程。

此外,累计能源减耗2372.4GWh,约等于北京2019年发电产量的6%或中国20万户家庭一年的能源消耗;而转转平台累计成交的超2000万册二手书籍,相当于保护了17万棵森林树木资源。

“互联网+二手”促进闲置流转,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沙利文的调研数据就显示,在过去有过二手交易经验的受访者中,高达71.4%的受访者更偏向选择可以提供自营标准化、履约化服务的闲置物品交易平台。

报告指出,作为中国最大的有服务的线上闲置物品交易平台,转转打造了C2B2C的闲置物品交易模式。转转集团战略发展总监陈晓晨介绍,针对平台上3C电子产品的交易,转转提供优于市场其他竞品验机质检服务。在质检体系方面,转转建立了专业的质检工程师团队,验机质检标准做到了全国统一,同时还会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适时迭代。目前,平台自营的二手手机享受7天无理由退货和长达一年的质保,平台手机3C订单中选择验机服务的用户比例也超过了90%。

图片3.png

  这些履约服务得到用户的认可,并帮助转转形成了良好的用户口碑。

报告分析指出,有服务的线上闲置物品交易平台能够精准匹配闲置物品交易需求,大幅降低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比如转转所提供的“一站式”闲置物品交易服务,提升交易品质,能从根本提升消费者闲置物品交易意愿度,避免了传统线下渠道不必要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贾庞认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背景下,绿色循环经济迎来快速发展,国内闲置物品交易市场预计将保持高速增长。转转为广大消费者搭建了绿色低碳循环的交易场景,满足了消费者买卖闲置物品的双向需求,通过循环流转发挥闲置物品的价值,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社会价值,也使闲置物品交易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绿色环保行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