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牢记嘱托 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

翟培声 摄  2021年,化屋村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赵玉学一家抓住机遇,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生产销售化屋村特色美食黄粑,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甜美。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乡亲们沐浴着新时代的浩荡春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大踏步走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牢记嘱托 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022-02-04 17: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化屋村

2021年,化屋村全村年人均收入达19304元。

目前,化屋村种植经果林1400亩;有农家乐餐馆31家,农家旅馆18家,民宿6家;有黄粑加工厂1个,日产量可达1000公斤;有苗绣车间一个,年产值100余万元;2021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近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

花茂村

2021年,花茂村以坝区为核心,发展起“稻+”产业和蔬菜基地20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3万元。

鲤鱼村

鲤鱼村探索建立“城镇+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一契机,引导发展三星级度假酒店1家、宾馆3家、少数民族风情和田园风光特色民宿2家,单日可接待游客300余人住宿。发展苗家长桌宴、酸汤鱼为特色的农家乐共10余家,旅游景点食品摊点11家,旅游民族饰品店16家,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780多元增长到16200元。

楼纳村

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3896元增长到2021年的15220元。

引进6家企业入驻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水稻生态种植620余亩,优质蔬菜种植500亩,以枇杷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1250亩,绿化苗木510亩,花卉220亩。

全村有16户人家办起了乡村客栈,有8户办起了农家乐。

  黔西市化屋村安置点。翟培声 摄

【蹲点报道·黔山秀水气象新】

隆冬时节,乌江源百里画廊山川锦绣,悬崖壮美。悬崖下的化屋苗寨,生机勃勃。旅游公路车辆疾驰,化屋码头人来人往,广场上,苗家儿女载歌载舞,欢庆新春佳节。

“这是我们今年特制的‘小老虎’,卖得很好,生产出来便被抢购一空……”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安置点内的苗绣车间里,负责人杨文丽正在直播架前给网友介绍新出的苗绣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要把苗绣发展好,把民族文化传承好,我们一直铭记在心。”

  花茂村中村建设美如画。潘树涛摄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古法造纸文创产品店的张胜迪正带着团队创作一幅五虎开盛景的新年贺岁图。“新的一年,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非遗做成时尚,把文化做成产业,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坚持做下去,把产业做大做强。”张胜迪说。

“各位父老乡亲,新年就要到了,今年金蜺公司又开始为大家发鱼过年了,每家两条,请各家各户到金蜺山庄领取……”1月下旬,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很多村民在朋友圈里不停转发这条信息。

  鲤鱼村 段源兴 摄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到鲤鱼村考察,给我们指明发展方向,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水产养殖基地发展得越来越好,每年过年送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跃龙门,是回报乡亲们最好的方式。”金鲵山庄负责人谢剑说。

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大寨二组的王万绿家三楼的过道上,满满当当挂着熏好的香肠腊肉,足足四百斤。“这肉香得很,家里人喜欢吃,客人也喜欢吃,还不一定够吃呢!”王万绿家经营的餐馆“家的味道”,是村里生意最好的农家乐。

  楼纳村的观景步道一景。宋洁摄

“当年乡亲们给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想要开办农家乐的愿望实现了。”王万绿告诉记者,如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企业发展花卉种植,王万绿老两口和女婿腾出手专心经营餐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壬寅虎年到来之际,黔贵大地一片喜庆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意气风发、接续奋斗,努力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山水如画,田园如歌,乡村旅游颂小康

忙碌了一年,化屋村村民尤荣学三兄弟和他们的游船在春节前几天终于得到了休息。码头上,尤荣学趁着休息时间检查船只,“春节期间又要忙得很喽。”2021年,化屋村游客剧增,尤家三兄弟从年头忙到了年尾。“平日里要跑两三趟,旺季时每天要跑五六趟,一天收入可超过2000元。”尤荣学说。

“这一年,化屋村每个人都有收获。”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一年来,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团结奋进,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取得了累累硕果:新修旅游公路建成通车;累计接待游客近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被纳入“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旅游实现井喷式发展;建成标准化黄粑加工厂,日产量达1000公斤;苗家长桌宴自5月份营业以来,收入12.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底的1.15万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93万元……“好日子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中,亲切问候我们生活的情况,祝福我们日子越过越甜美,还和我们一起制作黄粑呢!”村民赵玉学回忆着,满脸幸福。

  游客通过乘船游览贵州省毕节市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翟培声 摄

2021年,化屋村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赵玉学一家抓住机遇,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生产销售化屋村特色美食黄粑,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甜美。“过完年,准备把黄粑加工作坊装修好,加大黄粑生产规模,带着其他乡邻一起增收致富。”赵玉学满怀信心。

花茂村土陶非遗文化传承人母先才的2021年,是最繁忙的一年。“2021年是盬子生意最好的一年,卖了3000多个盬子,平均每个按120元计算,盬子的收入一年就有30多万元。”母先才说。

在母先才的陶艺体验馆里,摆放着各种盬子成品和半成品,供游客观摩、选购,还有数十台拉坯机,供游客或学徒使用。

母先才说,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花茂村时来到他的陶艺馆,关心地问了他一年能挣多少钱,还叮嘱他,一定要把制陶传统技艺好好传承下去,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

  花茂村九丰农业大棚。潘树涛摄

如今,母先才花费8万多元购进了两台电窑。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母先才在为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收益。同时,也为全村的招牌菜“盬子鸡”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色之家”农家乐,老板王治强忙得连轴转,厨房里的盬子鸡正“咕噜咕噜”冒着热气。当天宰杀的林下鸡,用瓦罐蒸煮6个小时以上,肉香汤清,让人垂涎。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在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里,总书记和乡亲们一起亲切交谈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赶上好政策,现在我家平均一天接待10多桌,忙的时候不下30桌,挤得满满当当。”王治强笑得合不拢嘴。

  楼纳村1500亩油菜花开放一景。宋洁摄

希望沃野,产业丰茂,现代农业节节高

春节前,楼纳村大力推进3000多亩高标准土地整治,打造“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的特色田园新景象,开展规模化生产,打造“烤烟+油菜”示范基地。初冬种下的油菜花竞相绽放,一大幅黄灿灿的画卷延展至远方山脚下,开启农业现代化的新气象。

时针回拨至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楼纳村、鲤鱼村考察,勉励大家把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10年间,我们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感恩奋进,抢抓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机遇,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2019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3896元增长到2021年的15220元。”楼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再安说。

通过三轮土地流转,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楼纳村引进6家企业入驻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水稻生态种植620余亩,优质蔬菜种植500亩,以枇杷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1250亩,绿化苗木510亩,花卉220亩。村民变成了股东,变成了产业工人,收入翻了几番。

“脱贫致富奔小康,唱着山歌歌颂党。”

“农村美景焕然新,全民康乐喜欢欣。”

……

鲤鱼村河畔,山前广场上,山歌嘹亮。

  鲤鱼村 兴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10余年时间过去,鲤鱼村面貌发生巨变。“依托鲤鱼河畔的水资源,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目标,深入推进‘旅游+'’文化+'‘水+’等举措,这里的苗族、布依族儿女努力建设鲤鱼坝,从‘靠山靠水’到‘护山护水’再到‘亲山亲水’,最终收获一片好山好水,呈现出多业并举、产业兴旺的良好态势。”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说。

如今,养殖基地、自来水厂、蚕桑加工厂等各式各样的企业在鲤鱼村随处可见。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780多元增长到16200元。今天的鲤鱼村,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走出了一条属于鲤鱼村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路子。

  鲤鱼村苗家刺绣段源兴摄

文化铸魂,乡愁浓郁,乡村振兴新气象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花茂村时说的这句话,让这个黔北小村的群众找到了乡村振兴的真谛。

以文化为支撑,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花茂村以特色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

  花茂村中村建设美如画。潘树涛摄

如何描绘乡愁?返乡创业的村民张胜迪选择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上做文章。

张胜迪寻找吸纳了村里的一些老手艺人、农民书画家、返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和村民等创办了遵义市播州区花茂人家商贸有限公司,开办了“花茂人家”文创产品店,将古法造纸进行创新升级。“把它转化为产业,以产业带动乡村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张胜迪和团队将古法造纸技艺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创作,使其成为更符合现代人消费的商品。

此后,花茂村的田园风光、山川河流、村庄民居、星空大地,花茂人的生活百态、民风民情都被画在了一张张纸上,制作成别具一格的纸浆压花画和书本、信纸等文创产品。花茂人的乡愁透过一件件产品传递出大山,越来越多来自远方的客人走进花茂、了解花茂、爱上花茂。

化屋村的文丽刺绣蜡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苗绣制品和蜡染产品,也是外界爱上化屋的一个媒介。

回想起2021年2月3日那个温暖的日子,文丽刺绣蜡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文丽依旧很激动。“总书记在扶贫车间询问苗绣发展情况,和大家拉家常,勉励大家要把苗绣发展好,把民族文化传承好。”杨文丽心里定下目标,一定要把民族文化发展好、传承好,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过去一年,杨文丽的公司带动了20余名群众就业,除了传统的纯手工刺绣精品外,推出了不少平价的文创商品,例如蜡染艾草香包,融合了汉族元素和苗族元素的T恤等,年产值超过百万元。

更令杨文丽开心的是,开始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刺绣,也愿意留在家乡传承这门手艺,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楼纳村的交手唢呐队在节庆时表演。宋洁摄

【人物回访·总书记和我面对面】

回访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赵玉学: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春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张灯结彩,年味浓郁。化屋村安置点的赵玉学家,正在制作过年必备的特色美食——黄粑。

“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家的时候,我们一家也是在包黄粑。”说到这个话题,赵玉学的思绪被拉回到2021年2月3日那个温暖的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一起包黄粑,祝福我们一家日子越过越甜美。总书记平易近人,他还看了我们家的厨房、卫生间。”赵玉学脸上是掩不住的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一直温暖着赵玉学一家,也鼓舞着一家人努力创造更加甜美的生活。2021年,赵玉学抓住机遇,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生产销售化屋村特色美食黄粑。在妻子的协助下,他还将自家的房间改成了农家乐。“前来旅游的游客都会买,旺季的时候供不应求,在这就餐的游客也不少。”赵玉学介绍,通过售卖黄粑和开办农家乐,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不再为衣食住行而担忧,日子越过越好了。

“2022年我想把黄粑加工作坊改造得更规范一点,扩大生产规模,把黄粑产业做大,让其他村民也跟着我们一起做黄粑、卖黄粑增收致富。”赵玉学说,“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化屋看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回访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村民王治强:幸福像花儿一样

在播州区花茂村,一幢黔北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与青山绿水相映,楼顶上,“红色之家”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2015年6月16日下午,就在王治强家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乡们拉家常时,提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6年多,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治强记忆犹新,“看到总书记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高兴得连问候都忘了,总书记问我开店后来了多少游客,我紧张得忘了说普通话,用方言回答一年多来可能有10万人次。”

“总书记听后说,真不错啊,你这个地方能来这么多人。后来,我家来参观的游客又增加了,2015年达到了60万人次,后来越来越多。”王治强说,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就能挣钱,还能解决村里12人的就业,乡亲们其乐融融。

王治强说:“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现在花茂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希望总书记有时间再来花茂村走一走,和乡亲们坐一坐,看一看我们这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新农村。”

回访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村民黄定品:建设美好的布依族新农村

见到黄定品时,他刚参加完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回到楼纳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我作为基层代表,要把会议精神传达给每家每户,大家齐心协力,把楼纳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2021年,66岁的黄定品在当了10年村主任、任职20年村党总支书记后,光荣退休了,把建设楼纳的担子交到了新的村“两委”班子身上。“现在我们村委班子平均年龄35岁,有4位大学生,大家的发展干劲特别足。”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楼纳考察时,说楼纳村是他看的第一个布依族村寨,村风很朴实,带头人也很踏实,发展得很好。希望村‘两委’班子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黄定品告诉记者,我们会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嘱托,一代接着一代干,建设一个美好的布依族新农村。

近年来,楼纳村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共有党员90名,设置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推动村党组织设置与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组织体系。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构建党建引领群团大融合工作模式,全村干群发展产业的激情高涨。

回访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 村党委书记、村主任田锦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我们鲤鱼村,强调村‘两委’班子要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新生活。”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说。

鲤鱼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想在前、干在前,党组织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显著增强。2019年5月,鲤鱼村党总支发展成为鲤鱼村党委,下设4个支部,党员总数到达104人。

“坚持党建引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田锦华说,一批政治素养好、群众认可度高、干事创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村民委员会,群众更加认可并支持村“两委”工作,党员干部群众一家亲,村民自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日渐形成。

鲤鱼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发展道路。目前,鲤鱼村已经引进了生态种植养殖、生态旅游、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十多家绿色无污染企业,村民在家就近就业或者办农家乐。如今,村里近60%的家庭买了汽车,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记者手记】抢抓机遇 干出一个新未来

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楼纳村、鲤鱼村考察。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深入黔贵大地,亲切看望各族干部群众,为贵州的发展指明方向。

总书记对贵州人民的深情厚爱,其深如海;总书记对贵州发展的把脉定向,其力如山。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乡亲们沐浴着新时代的浩荡春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大踏步走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2022年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这是贵州人民热切期盼的大喜事,村村寨寨都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氛。

十年前,2012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实施,为贵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十年时间,中央两次发文支持贵州发展,体现了对贵州的特殊关心厚爱。贵州,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站在了新的发展高度上。

重逾千钧的支持力度,化为贵州儿女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强大力量。抢抓机遇,全省上下铆足干劲,拼出一番新气象,干出一个新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宋洁 翟培声 谢朝政 潘树涛 段源兴

编辑 张良胜

  编审 闵捷 韦一茜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