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月26日电(记者 赵磊)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今天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L波段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A星)。该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多模式、多极化等特点,可满足国土资源、地震、防灾减灾、测绘、林业等基础地理信息获取需求,加快形成重大灾害快速反应能力,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全球目标提供空间观测技术支持。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由A、B星组成,运行于约600千米高度的准太阳同步轨道。双星均配置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具备多种成像模式,最高分辨率3米,最大观测幅宽可达400公里。将充分利用L波段雷达波长长,在植被区具有穿透能力的特性,可为解决条件复杂、地面调查难以到达地区的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提供覆盖范围广、测量点密度大、重复观测频率高的长波合成孔径雷达数据。
双星在轨可开展跟飞、绕飞两种飞行模式。跟飞模式下运行于同一回归轨道面,相位间隔180度,具备单星8天、双星4天重复轨道观测能力,应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形变测量技术,通过获取地面沉降变化前后多景图像,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形变信息,有效支撑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形变等应用需求。绕飞编队模式,可通过星间高精度相位、时间、空间同步,实现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
自然资源部作为卫星牵头主用户部门,与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负责工程在轨测试和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建设工作。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作为卫星工程在轨测试牵头单位,将会同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等共同做好卫星在轨测试。同时,基于自然资源领域部省市贯通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加快SAR卫星数据及应用技术推广,为我国地质灾害监测、基础测绘、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提供数据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启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过去,我国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购买国外干涉SAR卫星数据,且国外卫星数据对我国有效覆盖率低,难以支撑我国地形测量、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业务化应用。本次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应用,将极大地改变我国SAR卫星数据严重依赖国外的被动局面,为自然资源及相关行业提供重要数据与技术支撑。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