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州1月11日消息(记者张翼晶 通讯员杨英)千里乌江流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境内,舒缓了,从容了。这一段河流,被当地人称为“总溪河”。
80年代未90年代初,总溪河畔的厍东关乡陶营村,大部分群众以烧制砖瓦为业,“一个村就有108座砖瓦窑,占地近200亩”。
砖瓦窑毗邻毕纳公路,一字排开,出窑的砖瓦余温未尽,就被汽车拖走,当地则留下了采泥的深坑,留下了火窑上空飘荡的烟尘……
砖瓦业虽支撑了当地经济发展,但砖瓦业也带来了污染。
“当时,只要走近陶营村,就能闻到一股异味,污染特别严重。”厍东关乡退休干部杨仕贵说。
1996年,纳雍县农业局农技人员徐富军与人合办总溪河园艺场。在园艺场里,徐富军无意中发现了樱桃变异株。出于职业敏感,徐富军多年钻研,利用这株变异植株培育出一批新苗试种。试种樱桃结出的樱桃,个大,味甜。因樱桃颜色极像玛瑙,他便给樱桃取名为“玛瑙红”。
2000年,徐富军试种的70亩玛瑙红樱桃上市,每斤卖5元,卖价是本地樱桃的几倍。
徐富军种植玛瑙红樱桃成功,不仅转变了部分群众的种植观念,也给当地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
2002年起,厍东关乡开始引导群众种植玛瑙红樱桃,先主张闲地种植,后来过度到“停窑还耕”,108座砖瓦窑先后“封窑”。
陶营村地势低矮,每年冬季,四面山头雪封凝冻时,陶营村的公路上还是干燥的,河谷里的风吹来并不刺骨。踏进正月,农家房前屋后的三两株樱桃最先报春,开起了粉白的花朵。这种小区气候,成就了当地人的自豪。
但在20多年前的陶营村,人们只信奉砖瓦业的吹糠见米效应,并不看好樱桃。
尽管徐富军后来种出的玛瑙红樱桃卖了高价,部分群众仍然持观望态度,听不进政府干部苦口婆心的引导。“停窑还耕”过程中,许多窑主不愿关停:“家家都要修房子,砖瓦烧出来就可以卖钱,放着现成买卖不做,种樱桃干啥?家家都种樱桃,一旦卖不出去,老老小小吃什么?”
质疑归质疑,当地政府不放弃,多方动员,多处示范,短短几年,就动员群众封停了砖瓦窑,在采泥制砖留下的土坑里复土还耕,种上了玛瑙红樱桃。
目前,陶营村790多户人家都种了玛瑙红樱桃。
陶营种樱桃的“整村推进”给厍东关乡“整乡推进”提供了借鉴,如今,10个村就有9个村种了玛瑙红樱桃,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
每到4月下旬,总溪河畔山上樱桃泛红,山下车水马龙,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引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批发商。
公路两旁摆满樱桃,买家和卖家随时都在交易。一阵讨价还价声中,一框框樱桃变成一张张钞票。
每天到总溪河收购樱桃的客商数不胜数,每天收购量多达几万斤。
陶营社区马路组的胡永富家种8亩樱桃,已投产7年,每年收入都不低于四五万元,最多一年收入高达8万。
樱桃投产的7年里,胡永富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平米的老木屋变成700多平米的三层洋楼,还添了轿车、娶了儿媳,一家六口日子红红火火。
“以前种包谷,一年不得半年粮,改种樱桃,一年收入几万元,这得感谢政府。”胡永富说。
随着玛瑙红樱桃产业发展,总溪河畔的生态旅游也水涨船高,呈现井喷现象,部分群众瞅准商机开起农家乐、粉面馆、烙锅店,吃上“旅游饭”。
“全乡能提供食宿的农家乐就有7家,能够提供餐饮的多达20余家”。当地群众认为,没有樱桃产业,餐馆业自然就起不来。
大坡村村民龙尧原本是位做工程的小老板,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没接到工程。龙尧早年学过厨艺,去年,他在电商中心门前规划的餐馆区开始摆烙锅摊、炒饭,平均每天收入近千。“樱桃成熟时期,每天都有进账,虽然没有承包到工程,但收入也不少。”龙尧向记者介绍。
如今,总溪河畔集观赏、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每年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旅游增收约2亿元。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总溪河畔徐徐展开。
(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