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探索“1+3+N”社区治理新模式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12-28 14:17
2021-12-28 14: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越西县最大的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城北感恩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横向整合党建资源、纵向延伸功能服务路径,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社联动,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1+3+N”模式,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能力。

党建领航社区治理“方向”。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以社区党总支为龙头统筹资源、凝聚群众,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一是健全完善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以全县“双报到、双评价”工作启动仪式为起点,按照“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机制,以城北感恩社区等3个社区为依托,相继组织社区党组织与7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报到“结亲”,全面推进“双报到、双评价”工作。二是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统筹引导23个机关党组织到城北感恩社区登记报到,组织涉及双报到单位和社区党总支结对共建,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50余项,新组建“志愿宣讲队”、“易风移俗劝导队”等10支志愿服务小分队。三是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540名在职党员在社区亮出党员身份,认领岗位、开展服务活动,建立在职党员评价台账,择优推荐“越西县十大最美人物”、“优秀共产党员”评优评先,突出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示范作用。

供需联动社区治理“活力”。社区党总支牵头抓总,协调组织辖区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力量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一是报到单位根据单位服务功能、报到党员工作岗位特点、兴趣特长,设置政策宣传、文明劝导、就业咨询等23项A类服务“资源清单”;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下沉到楼栋党支部,采取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摸清社区居民需求,建立特殊人群关爱、技能培训、邻里纠纷调解等20个B类需求“项目清单”。二是建立社区“A-B供需” 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通过“社区发布服务需求、社会组织展示服务项目、双方对接洽商”的形式,实时分析研判资源项目“匹配度”,开通“我是党员为你服务”工作热线,推出妇女便民服务站、“四点半”小课堂等特色服务项目16项,协调解决社区需求和难题90余件。三是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联动模式,设立社会服务工作站,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高校、社区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其中,成都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驻2名社工人才参与社区儿童关爱、老人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带动12名社区工作者踊跃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开展社区治理项目,目前社区持证社工3人。

多点切入社区治理“圆梦”。通过找准关键支点切入,撬动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行动,让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一是从满足居民需求切入,在城北感恩社区成立妇联、民兵组织,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立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书画休闲娱乐等服务站15处,积极孵化“卡沙沙”感恩宣传队、“彝家绣娘”创业服务队等5个社会组织,开设了搬迁群众“第一课堂”、“互益行”活动、微心愿办理、“洁美家庭”评选、公益读书会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品牌活动。二是从社区公共事务切入,组建社区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会、邻里互助组等,搭建社情民意收集反馈、问题协调处置、事项办理服务直通平台,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对62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示范监督带动1421户搬迁入住群众遵守居民公约,定期组织搬迁居民进行民主恳谈、交流,推动民事民议民决。三是从文化浸润、特色塑造切入,依托文昌故里等本土文化,寻找共同回忆、感染群众、凝聚群众,打造出独具彝族传统特色的社区logo和火把节、迎新春、社区周年庆等文化活动,塑造“感恩长廊”“彝家记忆”等文化品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