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外交① | 中美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并存 中国从容应对主动塑造

来源:孙成昊
2021-12-28 10: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以来,美国新政府对华竞争的基调和战术逐渐明朗。中美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并存,两国之间的每一次互动和交往都更加吸引世人关注。

当前,美国针对中国的基本定位是“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政府高官多次强调对华竞争的必要性和严峻性,认为中国是能够挑战美国霸权的最强大竞争对手。具体而言,美国推动对华竞争主要出于内外两重考虑。

对内,促进美国自身实力和竞争力。“拜登主义”是“美国优先”的另一种形式,强调外交政策应当“服务于美国中产阶级”。美方认为,推动自身发展是“竞胜”中国的关键,同时也希望“以外促内”,将“大国竞争”视为推动基础设施法案等国内议程的外部动力。

对外,以意识形态驱动的方式重塑联盟。冷战期间,苏联的安全威胁成为美国统领盟友的重要理由和条件。然而,当前其他国家并不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美国不得不以“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为抓手突出“中国挑战”,继续团结盟友以护持自身霸权。

在上述考虑之下,拜登政府逐步描绘出与中国竞争的“路线图”。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对中国提出“3C”政策,即“竞争、对抗、合作”。现在,美国对此有所修正,提出了“负责任的竞争”、“从优势地位出发进行合作”、“建立常识护栏”避免与中国发生对抗等更为细致的说法。

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战略竞争,中国从容应对并主动塑造。11月,两国元首举行的视频会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为两国关系尽快重返正轨增添了强大动能。在此之前,两国各层次、各领域基本完成了第一轮接触与交锋,包括3月的安克雷奇对话、7月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的两次访华、两国经贸团队的数次通话、10月苏黎世会晤、11月罗马会晤等。

在这一系列互动之下,中美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点。第一,尽管两国对中美关系的战略框架和定位尚未达成一致,但双方出于更加务实的接触目标,在专业层面的沟通正在增多。两国在经贸往来、气候治理、抗疫合作等领域的示范作用持续显现。

第二,为了更好服务美国利益和维护自身优势,美国精心选择了与中国的合作领域,但绝不愿让中国领跑。比如,美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积极与中国合作,却在清洁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牵制中国。

第三,美国所谓的对华竞争与冷战时期的竞争截然不同,美国希望保持领先,而不是被落后的国家超越。美国把对华科技竞争视为最激烈的竞争,自认为抓住了中国的软肋,试图推行“小院高墙”策略,希望把中国科技发展冻结在某个阶段。

第四,中美双方都高度重视风险管控,都不希望两国发生冲突。美方多次提及要搭建“护栏”,这种措辞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美国尚未做好与中国“全面摊牌”的准备,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不能因为中美关系的波动而过度分心。

但无法忽视的现实是,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政策仍在不断升级。例如,美国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黑名单、邀请中国台湾参加“民主峰会”、持续在涉疆问题上对华施压等。拜登政府宣布不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派出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也进一步破坏了两国关系。

不可否认,中美关系面临严峻复杂的挑战,但未来前景将取决于双方的政策互动。如果中美关系可以在经贸、人文等领域取得突破,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增强互信,继续通过具体务实的对话与合作来防范竞争与对峙,那就不会陷入所谓的“新冷战”,更不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宿命论。

(作者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孙成昊)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