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十四五”发展实现“开门红”

12月26日,记者宁夏全区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宁夏“十四五”发展实现“开门红”。

宁夏“十四五”发展实现“开门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2-26 21: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2月26日,记者宁夏全区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宁夏“十四五”发展实现“开门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郁华谈及,针对经济运行存在的困难挑战,宁夏发改委精心做好月度分析,创新手段加强趋势研判和政策工具储备,精准施策加强运行调控和下行压力化解,强化措施加强市场预期引导和企业生产调度,有效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预计宁夏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好于往年、符合预期。

宁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优秀成果奖”。

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难点问题,宁夏开展了先行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等12项重大问题研究,促进内生动力培育、化解了经济运行困难、加固了经济向好态势。

宁夏发改委牵头编制《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黄河水安全保障、黄河文化传承保护等专项规划,推动制定了财政、金融等政策性文件,先行区规划体系、政策体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密切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国家支持宁夏建设先行区的实施方案,已报请中央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审定。

在黄河流域率先开展“四水四定”专题研究,制定了《宁夏“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全面体现“四水四定”原则的用水分配格局初步构建。

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投资方向、项目投向,宁夏争取国家给予各项支持政策17项。先行区建设、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等9个重大事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宁夏东北部被国家确定为“十四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争取国家出台了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这是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为地方能源转型出台的专门文件。

获批实施全国一体化算力枢纽节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试点示范项目。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3项工程列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宁夏至华中特高压直流输电列入国家能源“十四五”规划,牛首山抽水蓄能电站等7个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7个县区列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65.6亿元,较2020年增长53%,是“十三五”以来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最多的一年,支持实施了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415个。争取发行企业债券12亿元,支持3GW单晶硅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宁夏补齐发展短板、撬动社会投资、增添发展后劲发挥了积极作用。

宁夏制定“三绿”发展、能源转型发展、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等9个专项规划或方案,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200万千瓦国家光伏大基地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解制氢项目首批装置建成投运。统筹清洁能源开发、配套制造产业和关联延伸产业,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全链条布局、高端化发展、一体化建设。

宁夏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加快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争取国家批复石嘴山大武口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批复建设精密减速器、智慧水务信息应用技术等5家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安排资金支持葡萄、枸杞、奶牛等重点产业发展,有力助推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用好中央和自治区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营商环境立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办企业、执行合同、获得电力等12个指标成为全国标杆。

依托“四大提升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红寺堡区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两项典型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推动节能降碳由被动向主动、松散向系统、管理向治理转变。 印发实施能耗双控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双控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单,靶向推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扭转了“十三五”以来不降反升的被动局面,1+N+X”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宁夏发改委深入开展“扩大有效投资年”行动,实施“五晒五比五拼”、百日攻坚、大干70天奋战后两月专项活动,促进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实施、加快建设。健全能源保供机制,及时建立全区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印发能源保供“18条”,切实做到了响应及时、应对有力、措施有效。

宁夏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先行区建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四大提升行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