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疟疾需要更有力的伙伴关系

来源:中国日报
2021-12-16 15: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每年的疟疾感染病例在上世纪40年代高达3000万,到2021年已连续近4年无本地病例报告。这一拯救无数生命的非凡成就,得益于中国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坚定承诺与长期创新投资的结合。

自2002年成立以来,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以下简称全球基金)一直与中国携手努力消除疟疾。2003-2013年间,全球基金在中国累计投资1.14亿美元用于疟疾防治工作。在同一时期,全球基金支持了中国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对三种疾病防治的投资总额达6.9亿美元。

共同努力的成果显著,中国于2021年成功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基金的捐助国和战略伙伴。中国同时也是全球基金受援国卫生产品的主要供应方。如今,全球基金采购的、用于支持低收入国家对抗疟疾的抗疟药物中近50%来自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基金为5岁以下儿童采购的季节性疟疾预防药物100%由中国提供。

我们可以从中国消除疟疾的工作中学到很多经验。

中国在开发抗疟药物、工具和方法方面不断创新。 197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制剂迄今为止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优先药物。

中国通过制定“1-3-7”规范提升了其疟疾疫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该规范要求确诊病例一天内完成报告,三天内完成对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七天内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疟疾进一步传播。在中国,这种规范很快被证明对于消除疟疾十分有效。

中国疟疾防控创新举措改善了数亿人的生活。然而,在其他国家——主要是在非洲,疟疾每年仍造成超过40万人死亡。中国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扩大创新规模,将疟疾防控经验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进行推广,可以改善世界其他地区更多人的生活。凭借在抗疟产品方面的经验、技术和创新,中国可以在全球消除疟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当各国寻求产品来帮助应对耐药性挑战时,中国在创新上的重点可专注于蚊帐、药物和杀虫剂等可以应对耐药性挑战的产品研发。因此,我们呼吁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合作,促进创新。

其次,当下受疟疾影响最严重的中低收入国家可以借力中国在疟疾监测方面的专业知识,监测是评估预防和控制疟疾以及其他疾病措施有效性的基石。

数据收集对于基层卫生项目规划至关重要,是在非洲建立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卫生系统的关键部分。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的“1-3-7”规范已经推广到坦桑尼亚、布基纳法索和赞比亚。

第三,中国可以为高流行国家消除疟疾提供长期投资。在萨赫勒地区——非洲西部和中北部的半干旱地区——尽管当地政府和全球基金等国际合作伙伴已提供了预防疟疾资金,但对于预防5岁以下儿童季节性疟疾仍存在405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

中国、全球基金和非洲高流行国家的三方合作,一方面可以使用中国给全球基金的捐助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使用中国对各国消除疟疾的双边援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合作伙伴还可以帮助填补资金缺口,扩大萨赫勒地区儿童预防季节性疟疾的覆盖面,并为所选国家提供疾病监测和消除疟疾方面的技术援助。

20年来,全球基金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与时俱进。今天,全球基金正在探索与中国扩大合作的可能,包括在大湄公河地区已经开展的跨境疟疾防控工作。中国可以通过分享疟疾监测和控制专业经验,支持高流行国家社区卫生系统,为季节性疟疾预防和其他关键干预措施募集更多资金,在全球抗击疟疾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全球基金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合作伙伴开展国际多边合作,以帮助低收入国家公平获取拯救生命的药物,助力消除疟疾。

自2000年以来,全球控制和消除疟疾的努力已挽救了700万人的生命,预防了10亿疟疾病例。这充分表明,强有力的多边承诺和社区领导力可以击退疟疾这一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致命的传染病。

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各国政府、多边组织和基金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增加创新投资,加强全球合作,确保创新成果能够惠及全球最脆弱的社区。中国有能力为这一努力做出重要贡献。

全球基金与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伙伴,密切合作,必能在亚洲、非洲和世界各地消除疟疾,挽救生命——特别是 5 岁以下儿童的生命——并促进社区转型。

(本文作者:斯科特•菲尔,全球基金疟疾防控首席专家)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