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藏沃土 让群众温暖过冬

来源:央广网
2021-12-14 22: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广网昌吉12月14日消息(记者 罗成 通讯员 明文团)8万多用户、近千万平米供热面积,这在昌吉州供热行业中,为数不多。有实力才有能力保供取暖。而这个“实力”是昌吉热力公司领导班子艰苦创业,带领全体员工用汗水干出来的。

11月底这些天,记者有幸参加该公司动员会,与十多位领导与老员工谈创业、话供暖,展望未来。目视这些当年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如今都已步入暮年,感慨不已。

昌吉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9月,从几栋楼到半个城、从烧锅炉取暖到到热电联产供热,公司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改革、痛苦而华丽的嬗变,也让温暖舒适的品质生活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让我们听听他们讲述州府的供暖怎样从“家家冒烟烧煤炉”到连片集中大循环的巨变,老百姓取暖又是怎样从曾经的“奢侈品”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的。

冲破重围闯新路

20世纪80年代末,州府还是一个“小个子”,人们这样形容当时的城市,“一个大街两个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支烟还没抽完,就逛遍了整座城市”。

1999年至2001年,是公司高速发展阶段。州、市启动城市集中供热,由成立不久的昌吉热力公司承担了集中供热工作任务,该公司停用了80多座锅炉房、100多台小锅炉,投资1.26亿元建成西北最大的二期集中供热热源中心,新建交换站47座,实现了热网与热源配套的集中供热运行系统,成为全州供热行业能效领跑者。此时,公司供热面积由45万平方米增加到400万平方米,

集中供热实现了热源联网供热质的飞跃。这种城市热网布局把各类热源纳入“一张网”,提升了供热资源综合效率和运行管理水平,保障了供热质量,对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政府引领城市集中供热由建设向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供热质量,转变经营模式转变。2001年至2004年,公司共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供热辖区204栋因管道年久结垢、系统老化、设计不合理的供热系统进行全面改造,供热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得到政府和广大热用户的广泛肯定。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作为服务企业,公司顺势而为,乘势而上。2003年,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激活内因,迸发活力,开启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篇。

老职工王林栋、张铁梅回忆起当年的创业经历,唏嘘不已。“董事长那几年每天睡觉不足5小时,累得又黑又瘦,脾气还特别大。我们知道创业不易,有时受了委屈一时想不通,看到董事长那样拼命工作,企业就是职工的家,一家人要想过好日子,哪有不吃苦受累那么容易?为了公司,吃得苦受得委屈比哪一个职工都多。他操的心是几百号职工的“饭碗”和“钱包”啊!改制后,大大小小的项目工程投资几亿元,都要靠公司自筹,这种压力一般人哪能挺过来?”

尽管昌吉热力公司资金紧张,举步维艰。但扶贫帮困、捐资助教从不吝啬。2018年9月,奇台县坎尔孜乡中心校师生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公司为该校捐赠10万元,帮助学校修建学生食堂。近年来,随着师生的不断增加,学校原有的食堂空间狭小,无法满足学生用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昌吉热力公司领导得知后,果断决定筹资帮助学校解决这一困难。多年来,像这样的善举,已经不是第一次,据公司粗略统计,1996年至今,公司先后为公益慈善事业和抢险救灾捐款捐物达200多万元。

踏平坎坷成大道

屋里温暖如春,屋外蓝天白云。今年56岁的李宜清坐在洁净明亮的办公室,通过视屏指挥供热运行。“现在供暖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直接在电脑上输入数据就行。”曾任职公司热源厂书记、厂长的李宜清,历经了昌吉市供热方式由“煤”到“气”到“水”的转变过程。“热源中心建设初期,职工都是靠肩背煤炭烧锅炉,每天除了牙是白的,整个人都是黑的。”李宜清的眼前,再次呈现当年创业的艰辛画面。

透过中控室的玻璃,李宜清看着监视屏感慨地说:“锅炉房没有了‘上煤’‘除渣’、除尘等环节,告别储煤场、输煤带,我们锅炉工从‘黑领’变成了‘白领’。”没有废气、废渣产生,也没有二氧化碳排放,有效解决了因供暖造成的雾霾问题。相较于传统的锅炉设备,应用新技术的设备运营成本更为低廉,运行更加可靠,且没有过高的维修费用,昔日的“污染大户”成为“优质空气的提供者”。

公司的发展之路坎坷曲折,作为公司掌舵人,董事长“抗压”能力特别强。实施集中供热,划转单位锅炉,一些人不理解,哭的骂的闹的,蜂拥而至,他顶住了;热源厂建设期,打电话、上公司找、堵家门口的催债人,一拨又一拨,他熬过去了;资金困难时,工资发放延缓,个别员工怨言连连,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挺住了;极少数用户因为自身原因家里暖气不热,四处告状,拖欠暖气费十几年,严重影响公司正常供热,他亮出严规约束、以重奖激励员工,用真情感化用户,用服务温暖用户,推动清欠清收采暖费……

三分公司经理王庆轩是个“老热力”,参与了公司创业、建设、改革等全过程。在主干网建设中,老母亲从奇台来到昌吉看他,一个月母子俩没有见上面。王庆轩吃住在工地,根本分身无术,直到母亲要回去了,他才请假回家陪母亲吃了一顿饭。

经过25年的发展,公司已由单一的供暖转型升级为多元化经营的公司,闯出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步入平稳健康成长快车道。

作为成长在昌吉的供热企业,公司领导班子深深爱着脚下这片热土。他们领航挂帅,马不停蹄,立足供热事业,紧密围绕“大热源、大联网、大调度、大客服、大维护”五大格局,多向发展齐头并进,不断增强企业综合运营实力,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企业源源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公司依靠科技,提升技术含量,实施“智慧供热”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吸纳转化、取长补短。组织专业技术骨干赴丹麦考察交流学习清洁能源供热技术,到内蒙古、东北三省、西北城市参观学习供热先进企业,交流供热经验技术;邀请城镇供热协会、技术联盟专家来公司面对面授课,与一线员工交流探讨技术问题。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了高科技的热网分布式变频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实现了远程控制,热交换站实现了无人值守的科学管理。2007 年还引进外资与丹麦王国建立了“PFP 供热环保”合作项目。

2016年,公司根据环保工作要求和供暖区域规划,含泪关停了7台大型燃煤供暖锅炉,改用天然气、电厂发电余热热水供暖。新建投运1、2号隔压站,出资购买发电厂热源供暖。换热能力达到690MW,可满足9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使热电联产项目效能充分发挥。蜿蜒起伏的供热管道,从热源厂向四周延伸辐射,为区域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居民冬季“升温送暖”,使蓬勃发展的昌吉市充满生机活力,不断提升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排名。特别是为昌吉州实施“环保优先、生态立州”“两个可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作出重要贡献。

公司为提高供热质量,坚持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年来,公司平均每年投资都在1000万元以上,对数百公里的主管网、用户网、117个交换站的供暖设施进行技改、维修和更新。

昌吉热力公司着力打造“供热暖身,服务暖心”的阳光服务品牌,在为用户服务方面奏响了从“线下”到“线上”、从“被动”到“主动”、从“后置”到“前移”、从“同步”到“抢跑”、从“持续”到“优化”五部曲,为昌吉市建设西部“宜居城市、兴业沃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倡导“只有创业,没有守业”,意思就是勇往直前,始终保持一种奔跑的状态,不断向新的目标冲刺。守初心,担使命,紧紧围绕供好热、服好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以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默默无闻为用户服务,让百姓居家享受温暖,这就是一个企业的责任和奋斗目标。

采访结束时,公司领导表示,我们要把做好冬季供暖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检验,用辛勤工作诠释社会责任,用真诚服务回应群众期待,提高用户满意度,高标准完成今冬供暖任务。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