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乐:留守妇女实现“上班梦”

甘肃康乐:留守妇女实现“上班梦”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2-12 14: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9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引进了厦门市的一家电子工业公司乡村就业工厂,昔日“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留守妇女实现了“上班梦”。

据了解,为切实把东西协作工作做实做好,康乐县从解决就业入手,积极与厦门市同安区加强协作。2020年6月,康乐县政府通过考察发现,县上异地组织劳务输转务工的一家厦门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低频变压器、电感磁环、滤波器等产品的电子设备密集型企业,劳动用工量大,对涉及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要求相对不高。这种建在家门口的就业工厂特别适合当地广大村民,“门槛低、易上手”,“时间灵活,农忙时不耽误农活,晚上下班回家也能照顾孩子和老人”,而且企业劳动成本占比较多,对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不是太高,十分适合康乐县群众。同时,企业也认为康乐县务工群众具有诚实、勤劳、合作意识强的特点,对企业管理有诸多便利。康乐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紧抓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用工多、内地建厂有优势的机遇,引进创办就业工厂,为农村闲散“半劳力”搭建起就业帮扶的“大舞台”。

企业把生产车间搬到康乐本地后,大多数务工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有务工的门路,解决了照顾家庭和务工增收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县政府从长远考虑,给企业落地和发展开足绿灯,提供了4500平方米生产厂房,并免除前五年租金,落实装修费补助资金200万元,免费安装了48万元的电力设施,按照购置资金的30%给予生产设备补贴120万元,并在税收和物流方面给予补贴。同时对就业工厂务工的贫困群众落实就业补贴,对新进厂员工落实岗位培训补贴。为了让更多群众能在厂里务工,企业对一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线解决的岗位,改由人工辅助予以生产,增加生产岗位需求,还专门设置了120多个对文化素质标准较低的岗位,提供给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群众。留守妇女在就业工厂务工,实现了从“家庭主妇”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就业工厂也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引擎。

截止目前,该乡村就业工厂吸纳附近务工群众430名,其中脱贫劳动力215名,妇女385人。投产以来企业生产总值达到2429.9万元,发放工资总额达到1197.3万元,月人均超过3000元,最高工资可达3800元,真正圆了留守妇女的上班梦,鼓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该乡村就业工厂还专门开辟“职工周末学堂”, 定期举办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安全教育等课程,提高务工群众文化素养。“拓宽了我们留守妇女的视野,树立了志气,感到很幸福。”一位实现了“上班梦”的留守妇女表示。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