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改造完成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12-09 15:59
2021-12-09 15: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庄重典雅的红砖小楼、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拱廊街、古色古香的葡萄酒博物馆……海淀区玉泉路2号,由北京建工机施集团承建的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于近日改造完成。历经百年岁月风霜的老园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蕴含城市变迁、酒文化血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

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提升项目是落实海淀区委区政府“两新两高”战略,打造国际葡萄酒文化传播中心和科技商务交往交流中心,推动数字文化、公共艺术、商务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心工程,同时将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沿线景点之一。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00亩,改造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改造设计方案充分尊重老厂房历史本源,通过利用原有工业企业建筑物主体框架,进行建筑主体外立面改造、装饰装修,并融入现代装饰设计元素,使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

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北京建工机施集团承接的第一个文创工程,涉及葡萄酒厂、原起泡酒车间、葡萄酒博物馆等原有建筑的装饰、结构、给排水、电气、采暖及古建修复等全内容更新改造工程,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施集团全产业链齐上阵,各专业团队因地制宜,精心组织施工,圆满完成了改造施工任务。”项目党支部书记陈兆祥说道。

项目开工以来,北京建工机施集团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协调管理,形成整体战略协同。施工中,工程涵盖各专业领域,建筑单体多、异形钢结构工艺复杂、各专业交叉施工、工序协调面广、设计变更繁多,给项目图纸深化设计、专业技术和综合协调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原设计图纸缺失、设计变更高达100余项,项目团队迎难而上,以‘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劲头,反复与设计沟通,多次方案讨论,对图纸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绘制出了具有可实施性的施工图纸,直接指导现场施工,也为各专业施工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经理蒲勇杰说道。

拱廊街是园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该单体利用原有框架改造,宽20米、长80米,改造面积约1600平方米,其中,建筑内外部树状支撑异形钢结构是项目改造施工的重难点之一。树状支撑钢结构共计16根,构造复杂、多级分枝,安装难度很大,项目团队结合深化设计图纸,不断优化施工思路,采用“地面原位拼装+整体提升就位”施工方法,将每一根树状支撑钢结构实现精准就位,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而且确保了整体安装精度和质量。“在图纸与砖瓦间,参建人员彻夜探究拱廊结构,营造改建技艺,匠心独运,精雕细琢,让破败的拱廊街建筑重焕往日光彩,也让拱廊建筑文化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拱廊街改造工程执行经理王爱国说道。

在7334.6平方米的原起泡酒车间主楼施工中,由于主楼墙面年久失修,早已斑驳陆离,项目团队提前制定好外墙专项施工方案,采用劈开砖施工工艺,严格技术交底,全面做好基层处理、测量弹线、排砖、铺贴及填缝勾缝等多个施工阶段动态控制,并着重做好成品保护,确保了工程质量。

除了有特色的旧建筑改造任务外,原有建筑给排水、电气、消防、采暖等多系统综合管网设施也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改造升级。“面对市政管线、综合管线网点多、面广、量大,施工场地小等多重难题,项目团队迎难而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施工计划,采用“时间占满、空间占满”的方式,在优化配置各资源要素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点位开展集中攻坚,迅速打开了施工局面,确保了工期进度。”综合管网改造工程负责人李建博说道。

此外,在小节点上,项目团队还将园区内部分旧建筑物进行了修复和艺术处理,熠熠生辉的龙徽葡萄酒博物馆门头、换上“新装”的水塔、老酒罐改装的卫生间等都成为了园区内的新特色景观。站在高处俯瞰,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园区已重获新生,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酒文化产业园。未来,前来参观游玩的人们可以漫步园区,近距离感受龙徽的前世今生。(文、图秦碧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