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成果亮人眼 创新背后有故事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11-29 14:54
2021-11-29 14: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管片收面时间测试方法》《便于快速凿出地连墙预埋筋的隔离板措施》《泥水盾构泥浆搅拌用电优化创新》《浮游声光报警控制装置》……近日,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团委组织开展第二届青年“五小”创新创效活动,掀起了青年创新创效的热潮,该活动在青年员工范围内围绕技术创新、安全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征集创新成果,以论文形式进行成果上报,共征集到小设计、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建议共计46项,经过初审、复审,最终筛选出11项成果进入到终审答辩会。

主会场

终审答辩中,成果汇报人就项目创新性、推广性、效益性等方面,取得的创新创效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回答专家组提问。最后经过激烈角逐,评比出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最佳人气奖等奖项。

小创新,大匠心——这个小发明接地气

隧道施工历来为高风险作业,在突发情况下,如何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就变得尤为重要。

为有效应对隧道开挖支护施工中因地质突变引起的坍塌危险,确保发生危险时,作业人员快速、有效的进行避险逃生,公司平南项目部在传统逃生通道基础上创新制作了安全逃生屋。

安全逃生屋主要由屋身和屋顶两部分构成。留有进出通道,以及根据逃生管道大小设置的连接口,可以有效防止逃生管受外力挤压造成偏移现象。屋顶采用钢板焊接而成斜坡面,可有效减少坍塌物冲击,并将其转移至两侧,有效避免管口封堵及变形问题。让工友们在隧道更安全、更安心。

“屋内放置安全应急物资!”“屋身设置应急指示灯及安全警示!”小组成员们的七嘴八舌,保证了发生紧急情况时,掌子面作业人员通过安全屋进行逃离,现场情况紧急时,则可临时躲至逃生屋内,等待救援。

制作成本低、安全有保证、隐形效益大,郑建雄说:“这就是我们的‘匠心’!”

目前,安全逃生屋设置已应用于隧道施工中,在各级单位检查中均得到一致好评。项目部将在施工过程中持续对该成果进行完善,畅想构建临时密闭空间、优化逃生屋形状、材质及抗击打能力,同时与监控量测、自动报警系统相衔接,做到功能多样化,确保突发状况应急有效,为其他项目隧道施工提供经验。

图片4

泥水盾构泥浆搅拌用电优化创新的诞生

“泥浆搅拌电机太累了,让他转一会、歇一会,还能节约电力资源,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吗?”李根深盯着泥浆搅拌电机陷入了沉思。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根深拿出了初步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由六名青年组成的小组开始了行动。经过连续两天在泥浆池边反复对电机启停进行观察,对浆液情况测量分析。最终确定了将里面十台电机分组,然后交叉工作的最终方案,既保证了泥浆能得到充分搅拌,也减少了电量使用。

方案确定后,小组成员,边学边试、边试边改,经过一次次的校正和一次次的结果分析。最终,泥水盾构泥浆搅拌用电优化创新改造很成功,即保证了正常施工的需要又降低了设备损耗,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同时节省了资源成本。

“我们成功了”,小组的青年员工为这次成果的创新都感到欣慰和自豪。“下一步的改造优化可以从箱式可移动式搅拌或圆筒式存浆箱方面继续努力”,下一个课题等着他们继续去攻克。

科学严谨的管片收面时间测试方法

“最近管片收面质量又下降了,从远处看呈‘波浪’型,近处看端头鼓起跟个面包一样,仔细一看端头处还是‘双眼皮’!”,项目经理说道,“现场要加强盯控,一定要找出问题出在哪。”

技术员说:“我收面收了3遍,看着外弧面挺好的啊,怎么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作为央企,我们必须对质量、外观、安全系数负责,通知项目试验室,让试验室做最终测试,看看结果如何!”项目总工坚定地说。

“现有测试方法没有关于混凝土收面时间的测试方法,尤其是管片是弧形构件,行业内没有经验和资料可借鉴”。试验员说道。

“既然行业内没有,我们就自己创作!我们遇到了这个问题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了这么一个预制项目,我们就要把他做好!这个事儿就交给试验室了,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资料,就参考有类似原理的测试方法,我们自己再改进,创新!”项目总工说道。

接到任务后几个年轻的试验员开始忙碌起来,从测力计的量程到测试步骤再到数值的取舍评定,每一个关键点他们都反复研究后确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形成的测试方法科学严谨,操作简单方便,适用性很强。

图片1

“五小”创新创效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年传承和感悟一航精神、大国工匠精神,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都是员工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智慧结晶。这些小发明相对符合实际需求,切中生产中的低效环节,促进生产过程更加顺畅高效,为企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实施、可复制的经验。(通讯员:牛洋洋、赵启轮、贾宾、张安迪)

答辩队伍 (3)

a54d4a499861bd73753e506151006ba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