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数字政府建设峰会,腾讯发布数字政务创新实践成果

2021-11-29 11: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27日,腾讯全面升级并发布了数字政务能力、政务协同十大典型场景,以及同步升级了微信开放平台政务能力,全力推进数字政府各领域深度协同发展,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据悉,该发布仪式在2021(第十六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上举行,峰会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广东省政府联合主办,是我国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领域高层次的专题交流平台。

腾讯数字政务的全面升级包括升级了技术、运营服务和标准体系三大能力,构建了用户、技术、安全、生态在内的四大引擎,并依托四大引擎全面深耕数字政府以及人社、税务、农业农村、水利水务、市场监管、住建、城管、民政、财政、海关、自然资源、气象、生态环保“1+13”行业。为政务服务和政府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丰富的场景应用、可靠的安全保障以及全新的服务体验。

在用户引擎方面,腾讯拥有连接十亿级C端用户、千万级B端用户高效连接触达能力,以及融合腾讯全量资源打造的一站式数字政务运营支撑体系,助力政策高效落实,服务精准触达,提供服务新体验。

在技术引擎方面,基于覆盖全球的100万+服务器、2800+加速节点、超过400项国内外权威认证、超过300款云产品及服务等云计算领先能力,腾讯能够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能力支持。不仅如此,腾讯还创新性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打造了包括电子证照、电子票据、产品追溯、交易监管、可信存证等在内的丰富政务应用场景。

此外,在安全引擎方面,腾讯具备20余年黑灰产实战对抗经验,以及护航百万级政企业用户、十亿级个人用户的承载能力,能够为数字政府构建“技术可落地、管理可执行、平台可扩展、安全可运营”的数字政务安全平台。

而在生态引擎方面,腾讯云目前的合作伙伴已经超过9000家,通过合作深耕,将共同构建数字政务产业生态。

基于以上四大引擎能力,腾讯数字政务正在深耕“1+13”行业,推进数字政府全方位深度协同发展。

以乡村振兴为例,腾讯帮助河南省光山县搭建的“光山号”小程序,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助力砖桥镇合作农户实现了销量增长300%+,单笔黄桃最大订单30万斤的亮眼成绩。而在人社领域,腾讯协助建设人社部全国首个leaf6.2框架省级试点——江苏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人社行业首次大规模形式“技术+业务”平台融合实践。

会上,腾讯还正式发布了政务协同十大场景,通过腾讯连接能力,基于微信、企业微信和政务微信三端协同互通,以及微信生态构建了为政府、企业及公众服务的全新模式,不断拓展政企、政民互动场景,实现跨平台、跨组织、跨应用、广触达、高效率的协作交流、全民共治需求,提升了政务的协同便捷性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微信开放平台政务能力也实现全面升级,一方面,为了满足政务服务在移动办事场景下的不断提速提效,推出了涵盖用户访问、身份核验、业务稳定、费用缴交等紧扣民生办事业务需求的行业能力。例如,对全政务行业开放超2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城市服务产品,开放we分析系统平台对政务服务质量进行监测预警,提供覆盖超20省份的微信非税支付能力等。另一方面,除了推出专门针对老年人、疫区灾区等群体需要的关怀模式和应急支持,为公众提供更人性化、更智能、更开放的政务民生服务外,也在进行更深入的行业内连接用户的服务形态的探索,比如政务行业专用的智能客服工具等。

此外,峰会上,数字政府建设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腾讯作为13家发起单位之一,将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一起,聚焦产业研究、政策建议、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为数字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腾讯公司政务云总裁王景田表示,“基于用户、技术、安全和生态四大引擎能力,未来腾讯将积极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更好地连接和服务政府、企业、民众三端,帮助政府打造高效的掌上协同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体验、优化营商环境,进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在政策引导下,数字政府正在为实现高效能、有温度的治理提供助力,其成果也惠及了更多企业和民众,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未来,如何持续深入政府、企业和民众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开放共享不断提高数字政府建设质量,也将成为行业需要长期深耕的课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