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示范、勇争先”乡村振兴走前列

江西是革命老区、农业大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上了重要日程。以更实举措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努力推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是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的必由之路。

“作示范、勇争先”乡村振兴走前列

来源: 江西日报
2021-11-29 07: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论坛嘉宾:

温铁军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中心主任

刘 洪 江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

戴星照 江西省农科院院长

孔发龙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肖梓才 吉水县委书记

谭伯乐 安义县委书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江西是革命老区、农业大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上了重要日程。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更实举措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努力推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千舟竞发,百舸争流。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正在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本期论坛聚焦“作示范、勇争先”乡村振兴走前列,旨在展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勇创一流的新气象,为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助推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聚智聚力、加油鼓劲。

以更实举措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努力推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是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的必由之路。探索“两线并进”的“江西路径”,展现“三业共兴”的“江西气象”,打造“五美相映”的“江西风景”,树立“两富齐享”的“江西典范”

刘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农业大省,这些年,“三农”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绝对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现代化建设最大的短板。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更实举措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努力推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契合了发展之势、彰显了担当之为、顺应了民心之盼,是践行“作示范、勇争先”殷殷嘱托的必由之路、必答之题。乡村振兴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扛牢使命、担当实干,奋力推进我省乡村振兴打造样板之地、走在全国前列。

探索“两线并进”的“江西路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的要求,把好“两条线”。一方面,守住底线。经过八年奋战,江西与全国一道,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胜利果实来之不易,防止返贫责重如山。我们将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动态监测,继续精准施策,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对易地搬迁群众,强化后续扶持,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对扶贫项目资产,摸清底线、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贯穿主线。统筹抓好、一体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果来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现两大任务的有效衔接。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对全省100个县(市、区),按照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三类”,分类梯次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全省筛选确定的1841个“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全面推动补短板、夯基础、缩差距、促发展。以“守底线、谋主线”双线并进,走实“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江西路径”。

展现“三业共兴”的“江西气象”。乡村要振兴,发展要先行。我们将依托江西丰富的农业资源,统筹推动产业、就业和创业,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产业。发展壮大绿色大米、生态水产、有机蔬菜、休闲农业等一批千亿元产业,赣南脐橙、“四绿一红”(江西茶叶)等一批百亿元产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深挖富硒品牌潜力,提升“赣字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群众共赢。着力促进就业。坚持扩容、提质并举,让老区农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积极对接长三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畅通农民外出就业渠道。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民职业化,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推动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景漂工匠”“南康木匠”“资溪面包师”“广昌物流员”“安义铝合金”“新干箱包”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积极引导创业。研究制定《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强化政策支持,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加速向脱贫地区、向乡村一线流通,带动乡村年轻人、新乡贤返乡创业。通过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共兴”,展现“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江西气象”。

打造“五美相映”的“江西风景”。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江西“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为强大动力,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让江西乡村展现这边独好的风景。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建设。从村庄规划编制着手,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打造一批田园乡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乡村、现代宜居乡村。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着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更优路径推进产村融合。充分发挥江西传统古村、红色名村、生态乡村的独特优势,挖掘“农业+乡村旅游”的休闲观光功能,促进农旅文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实现“景在村中、村在景中”。以更强引领推进乡村善治。依托赣服通等平台,提升乡镇和村为民服务能力,以数字赋能让乡村治理变“智理”。大力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法律明白人”“颐养之家”“爱心超市”等乡村治理典型经验。以内外兼修、五美相映,打造“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江西风景”。

树立“两富齐享”的“江西典范”。立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群众生活改善、乡村全面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聚焦“物质上富裕”,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支出情况的监测,强化低保、医保等政策落实,扩大农民增收的“保障面”。注重坚持“扶志”“扶技”和“技智”,增强农民增收的“动力源”。聚焦“精神上富足”,抓好乡村文化建设,强化农村社会事业,促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坚持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感恩教育行动。通过富裕富足、“两富齐享”,树立“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江西典范”。

乡村振兴是应对疫情影响下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抹斜阳也是生产资源。乡村振兴必须走出新路,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资本深化,将沉淀于乡村的数以百万亿的生态资产价值激活

温铁军:乡村振兴战略是疫情影响下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纵观历史,世界范围内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模式已经演化为三种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第一种是以美加澳为代表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的大农场农业。第二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的中小农场农业,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形成与农业生态化高度相关的绿色社会运动。第三种则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农户经济,是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

相比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我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把以往粗放数量型增长改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的生态经济。因内涵生态资源最丰富的是乡村,使得乡村振兴成为21世纪新阶段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

一方面,传统的工业思维只把土地、劳动力、资本作为生产力要素,在今天的乡村振兴发展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乃至冰天雪地,都成为生产力新要素。稻田里的萤火虫,天空中的星星,傍晚的一抹斜阳等空间生态资源,都是乡村康养的重要生产资源。过去强调的是平面要素,今天生产力要素结构得到极大拓展,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也变成了核心要素。

另一方面,基于生产要素带动生产力的变革,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最需要创新的是生产关系领域,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中央文件特别强调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以及“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三位一体”和“市民下乡”都是带动空间生态资源要素激活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深化改革中,现代农业农村生态转型和质量效益提升还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探索:

一是通过“深化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社会企业,让农民成为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微观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冰天雪地等生态化空间资源具有典型的非标性、整体性和公共性,其产权边界与村社地缘边界高度重合,因生命共同体而具有内在结构性黏连而不可分割。因此,对现代生态化农业资源开发要以整体系统的方式体现其价值实现过程。要通过县域经济体系来加速生态资源的资本化进程,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三变”改革为契机,培育县域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平台;由“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进行“三产融合”运作,做好乡村集体经济的公司化改制和符合在地化内涵的机制性建设;县域的金融供给侧改革要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整体性开发和生态收益共享。唯有各级优惠政策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生态化空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农民才有可能持续性地获得更多收益,从而体现“空间正义”,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才能落到实处,实现“生态产业化”。

二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速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城乡融合体系。首先,应加强数字科技带动业态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信息的不对称和乡村资源资产的非标性困阻着城乡要素的交易。在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建立县域范围内生态资源价值化数据库,通过区块链技术及可追溯体系与各类消费者大数据对接,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乡村生态产品及服务做精准化的整合。其次,提供“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的有利条件。疫情之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城市人才和社会资本回流乡村的客观趋势,从而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既要出台政策,鼓励资本下乡,还要鼓励“市民下乡”,鼓励乡贤、新农人、艺术家、媒体人、高校青年、退休人员等各类城市人群参与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休闲旅游、养生体验、教育文化等新业态及相关物业交易的增长,实现“产业生态化”。

总之,乡村振兴必须走出新路,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进农业与金融两大供给侧改革,促进生态空间资源开发,培育新型县域经济,将沉淀于乡村的数以百万亿的生态资产价值激活,实现生态资本深化,真正夯实国内循环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和驱动。建设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打造一流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创造一流的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成效,力争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实力位列中部地区前列、全国一流

戴星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和驱动。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开局良好、成效显著。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上60%的新台阶,水稻的综合机械化率达81.3%,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应用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尽管如此,当前农业的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原创性成果依然不足,育种技术、资源利用、产品质量及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仍任重道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作示范、勇争先,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十四五”期间,我省应聚焦“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构建适应“高产、高值、生态、安全”发展要求的农业全产业链技术供给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塑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农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形成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加大水稻育种、家猪育种、红壤丘陵综合高效开发等传统优势科技领域创新力度,在家猪育种、菌根共生稻、节水抗旱稻、D1型杂交稻、农业环境治理、生态农业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二是培优特色产业科技领域。围绕打造柑橘、茶叶、特种水产、蔬菜、油菜、农产品加工、南方丘陵小型化智能农机装备等名特优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支撑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重大新技术、重大新品种和重大新产品。三是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优势领域。在生猪高效全基因组选择与基因编辑、南方红壤丘陵综合高效开发、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创新及水稻育种、芦笋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创新、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水平达到全国一流。

作示范、勇争先,努力打造一流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构建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和科研机构研发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推进完善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二是优化科研投入结构。建立对基础类、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引导和促进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搞科研。加大财政对提供公共科技产品服务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三是完善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推动由“唯论文、重奖励”向“崇创新、重贡献”转变,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创办科技型企业。四是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侵权的惩治力度,建立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全链条保护制度。健全以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拓展技术股与现金股相结合的激励模式,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

作示范、勇争先,努力创造一流的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地。一方面,多元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健全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探索推行设区市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机构合并运行,积极推进“订单科研”服务;创建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搭建成果展示、推介和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做强“一院一园一区一团”,系统构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新体系。一是做强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参照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设立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和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力争在“十四五”末,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实力位列中部地区前列、全国一流。二是做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围绕“一县一特”,大力实施科技进园区行动,形成辐射带动全省星罗棋布的农业科技产业引擎。三是加快推进井冈山农高区建设,突出红壤农业生态高值产业特色。四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制度。支持市、县(区)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按照“一县一团”“一业一团”的方式,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创业对全省100个县(市、区)、重点农业产业全覆盖。

乡村要振兴,金融要先行。全省农商银行将切实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责任担当,在保障乡村振兴供给、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作示范、勇争先”,争创农村金融“第一等的工作”

孔发龙:乡村要振兴,金融要先行。作为扎根赣鄱大地70年的本土金融机构,全省农商银行在乡村振兴上将全力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切实扛起“金融赣军”龙头银行的责任担当,以一流的金融资源、一流的金融创新、一流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争创农村金融“第一等的工作”。

在保障乡村振兴供给上作示范、勇争先。坚持资源优先安排。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十四五”时期,全省农商银行将发放专项贷款1万亿元以上,保障乡村振兴金融供给充裕充沛。坚持贷款优先发放。单列信贷计划、单设评审标准、单独考核推进,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可贷项目库,实现乡村振兴贷款占比、农村网点存贷比、农村网点授信面持续提升。坚持服务优先满足。下沉延伸服务触角,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高标准建设综合型普惠金融服务站,高质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赣服通金融专区推出更多惠农服务功能,让农村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暖心爽心。

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上作示范、勇争先。以更大力度助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以产业为本、金融为器,加大对粮食生产、现代种业、生猪养殖以及依托当地独特资源的休闲旅游、农村康养等乡村特色产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更多资金支持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发展产业链金融,加大对农业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力度,使更多资金流向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更实举措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扩大信用贷款、增加首贷户、提升贷款额度等金融“组合拳”,推动乡村产业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户小额贷款持续增长,更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助力乡村建设行动上作示范、勇争先。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广“畜禽智能洁养贷”“碳币贷”等绿色信贷模式,全面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大力发展民生金融。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从授信条件、贷款利率、审批程序和规模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全面助力农村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整村推进、整村授信”为依托、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抓手的农村信用工程,积极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全面助力农村建设美好家园。

在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勇争先。保持金融帮扶政策和力度总体稳定,确保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服务工作。主动策应农村改革,大力推广“百福农权贷”“古村落金融贷”等创新产品,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质量,更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投资兴业、财富管理、市民化等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农商银行将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聚焦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农户+合作社(企业)+银行”等创新模式,为助力我省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吉水县以推进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建设为主线,“造血”引活水,“赋能”增动力,“树魂”润沃土,“美颜”亮底色,“强基”筑堡垒,奋力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作示范、勇争先,日前该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肖梓才:日前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吉水县,紧紧围绕“建设乡村振兴善治区”和“打造人人向往的大美乡村”,以推进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建设为主线,奋力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作示范、勇争先。

一是“造血”引活水,在产业振兴方面作示范、勇争先。吉水是知名的“赣中粮仓”,年产量10亿斤,农作物机械化率达78.8%,建有大型水稻智能育秧中心4个,4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吉水形成了“山上油茶花,田里稻藕虾,林下药菌香,村里农旅+”产业发展格局,确立了“1+5+N”富民产业体系,培育井冈山粮油集团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业产业提质升级。我们还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等方式,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74家,发展稻柚种植订单面积38万亩,绿色水稻、井冈蜜柚特色产业直接带动了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增产增收。下一步,我们将探索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高效服务机制创新,实施一批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农业项目、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业精品园区。

二是“赋能”增动力,在人才振兴方面作示范、勇争先。在吉水,一大批农科专家、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我们柔性引进国家特色蔬菜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科研团队,指导本土农业公司建立辣椒基地,成为小乡镇的扶贫大产业;与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创新打造名家名匠工作室——王志兵长实竹子科技工作室,该工作室已成功申报专利10项;组建多支农业科技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送科技下乡、乡村振兴业务培训等活动,带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58家、家庭农场562家。我们还遴选407名“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重点培养推动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下一步,我们将以“绿领”培养为重点,将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加强与国家级高端农业科研机构、知名院校等合作联盟,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三是“树魂”润沃土,在文化振兴方面作示范、勇争先。吉水是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庐陵文化核心区,也是一片红色热土。围绕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增强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功能,建成全省首个由省级媒体与县(市、区)共同构建的媒体深度融合联合体;创成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9个;多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连线成面,建成国家级4A景区2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7个、省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2个。下一步,我们将以承办2022年吉安市旅发大会为契机,加快文旅“五个一”工程和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沿赣江旅游风光带,打通旅游服务全产业链,擦亮庐陵文化“金字招牌”,力争把吉水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旅游休闲度假区。

四是“美颜”亮底色,在生态振兴方面作示范、勇争先。全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基地5万多亩,获评全省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中国清水龙虾之乡。全县最大的稻渔产业基地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 495户贫困户入股产业园润泽养殖合作社,已连续分红10年。坚持做精做优大美乡村,实现2002个美丽乡村点建设全覆盖,获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五美”乡村, 争创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力推进赣江流域吉水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探索“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运营模式,着力拓展“两山”双向转化通道,让绿色生态成为吉水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五是“强基”筑堡垒,在组织振兴上作示范、勇争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安排县领导、县直单位、第一书记对7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展定点帮扶,16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创办、领办了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党建+乡贤治理”模式是吉水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生动典范,全县3800余名乡贤招引和参与重大项目87个,引进资金26亿元以上。我们将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红色名村建设工作,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安义县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环境整治为中心、基层治理为重心,全力打造“兴旺安义”“画里安义”“地安人义”,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努力在乡村全面振兴上作示范、勇争先

谭伯乐: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安义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努力在乡村全面振兴上作示范、勇争先。

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充满希望、高质高效的“兴旺安义”。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作为全国第三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我们坚持把特色农业发展摆在首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水果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打造了以水稻、水果、米粉、蔬菜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链,培育了江西绿能、中国云厨等农业龙头企业30家、新型经营主体1200余家。“绿能模式”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成果在全省推广,安义水稻产业链入选了全国63个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我们持续做好农文旅结合文章,形成了以安义古村群为龙头、特色景点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荣获了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一产“接二连三”,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一方面,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推广“绿能模式”,做大做强江西绿能、中国云厨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果、米粉等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创建多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多家省级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持续做好农文旅结合文章,全力推进安义古村群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沿即将修建的南昌绕城西二环高速公路布局农文旅产业带,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将安义打造成全省的“菜篮子”“果盘子”“休闲打卡地”。

以环境整治为中心,打造移步即景、宜业宜居的“画里安义”。安义县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境由梅岭、三爪仑和圣水堂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环抱,非耕地森林覆盖率达68%,是南昌市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也是全国生态环保建设试点示范县。近年来,我们对全县910个村庄建设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治理”“五大工程”,打造了书画墨山村等13个风貌优美、特色鲜明的精品示范村,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建制村污水治理试点建设“两个全覆盖”,安义的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荣获了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为契机,按照整洁村、示范村、美丽村、特色村四个梯度对全县乡村实行分级分类打造,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洁庭院整治、农村厕所革命三大行动,健全“五定包干”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推进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和路网提升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

以基层治理为重心,打造幸福祥和、向上向善的“地安人义”。安义自古素有“安泰义德、地安人义”的风尚,享有“江西小温州”的美誉。作为全省第一批、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近年来,我们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依托走亲连心“1号大调研”活动,深化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连续14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县,荣获了南昌市首个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下一步,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成色不褪。全面加强村后备干部建设,开展“凌美龙式”优秀村支书评选活动,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坚持以乡镇“每季度一评比”活动为抓手,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持续推进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善治体系,继续擦亮“综治银行”“综治哨所”等社会治理品牌,巩固拓展“有事来说”基层民主协商平台,走出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微论坛

@泰豪论坛

宁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廖丽萍(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宁都县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以红色文化“育人”,打造“红动宁都”品牌,开展全民讲红色故事短视频展播,持续讲好宁都故事;大力唱响“文乡诗国”品牌,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举办宁都红诗会,擦亮“中国客家民俗之乡”品牌;以身边好人“育人”,全力办好“赣州好人故事会”宁都专场,常态化开展群众评选活动,先后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廖竹生等8位“中国好人”,11位“江西好人”;以绿色文化“兴业”,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组织“非遗”文化进景区、宁都特色菜比赛、旅游美食季等系列活动,持续做旺人气、做大产业、做强品牌,不断开创宁都县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风气正的新局面。

横峰走出革命老区振兴之路

宋林峰(横峰县融媒体中心):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横峰是革命老区,近年来该县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横峰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2058.44万元,平均每个村达32万元;全县困难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31万余元,较上年提高15%。该县先后获评全国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第五个“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荣登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枫林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占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善塘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等。

蒋巷聚焦大基地大品牌建设

郭朝辉(南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巷镇党委书记):蒋巷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传统农业大镇优势,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聚焦基地和品牌建设。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的基础上,推进1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基地,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和千亩高质高效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稻+”生态种养模式,做强稻虾米、有机鱼、生态味蛋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国鸿生鲜、鄱湖水产、祥厨调味品等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大力发展“农业+教育”“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打造“省级旅游风情小镇”“鄱阳湖最美观鸟岸线”,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呈现“江西农业看蒋巷”的新辉煌。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唐建伟(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总经理):江西联通携手省委网信办共同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双方在整体规划设计、试点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等领域持续开展深度合作。目前正依托中国联通集团“数字乡村”云平台的平安乡村、美丽乡村、智慧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电商、惠农服务六大特色应用,在南昌进贤县、上饶玉山县、吉安井冈山市、赣州安远县等国家级和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示范项目。预计今年底联通“数字乡村”将服务全省超2000个行政村, 为乡村发展添“智”提“质”。

腊市呈现瓜果常熟特色农业

黄新铃(湘东区腊市镇党委书记):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在乡村振兴中立足乡村特色优势,努力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该镇以建设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做大做强锦旺农林、脐橙基地、杨梅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截至目前,腊市镇100亩以上农业规模特色基地达26个,已逐步形成了联动互促、瓜果常熟的“一河两岸”特色农业新景象。

中洲“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黄冬生(樟树市中洲乡党委书记):樟树市中洲乡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将当地资源产业化、品牌化。截至目前,该村先后建成了“西塘平菇”“吴平薯粉丝”以及中药材、蔬菜、光伏等10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产业基地,带动了全乡352户脱贫户实现增收致富,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性增长,“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卓有成效,今年6月该乡被评为“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袁渡成江南最大豌豆基地

李文诚(丰城市袁渡镇党委书记):近年来,农业大镇袁渡镇做足特色文章,产业发展扬势成优。该镇素有“豌豆之乡”美誉,通过大力推广薄膜育苗、大棚种植栽培技术和“春提早、秋延后”等高产模式,合理使用无公害化生物菌肥和生物农药,使豌豆量质双升,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客商,该镇已成为江南最大的豌豆生产加工基地和村民“摇钱豆”。与此同时,茭白、红薯叶、荸荠等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效应也日益凸显,袁渡成为省会南昌名副其实的蔬菜供应基地。

“狗牯脑茶”见证遂川乡村振兴

李书哲(遂川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高山温泉茶之乡遂川盛产名茶“狗牯脑”,苏东坡曾饮茶作赋,经历了历史的跌宕起伏,现在又成了一条富民产业链。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28.2万亩,年产9020吨,产值21.7亿元,带动约10万群众增收致富。作为一名新闻干事,我无数次行走在这片大地上,从泥泞山路到康庄大道,从老旧房屋到移民安居,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从产业单薄到“以茶立县”……我无数次眼含热泪,讲述“狗牯脑茶”故事,见证和记录这里的乡村振兴。

期待更多新农人下乡创业

戴继民(江西田园牧歌合伙人):五年前,我开始拍摄“新农人再造乡村”,用影像去记录那些具有情怀和学识的返乡青年,他们中有种植生态水稻带领全村致富的,有用电商销售土特产的,有打造乡村文创IP的,这些主人公多是80、90后,他们似星星之火,闪耀在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下乡创业。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