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福建|一都镇:“枇杷之乡”,从“脱贫果”到“振兴果”

秋分时节刚过,年过60的果农陈文明一早就来到善山万亩生态园的枇杷林,开始为自家的枇杷树疏花、剪枝。彼时,一都枇杷产业发展出现瓶颈,品种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发展规划、渠道不畅通,导致种植效益不高。

乡村振兴看福建|一都镇:“枇杷之乡”,从“脱贫果”到“振兴果”

来源: 央广网
2021-11-29 07: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近年来,福建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发展茶叶、蔬菜、水果、水产、食用菌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已走出一条独具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为了讲好福建产业富民故事,传播八闽乡村振兴声音,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与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央广网福建频道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调研采访,从11月16日起推出“乡村振兴看福建|特色小镇的产业富民故事”系列报道。

秋分时节刚过,年过60的果农陈文明一早就来到善山万亩生态园的枇杷林,开始为自家的枇杷树疏花、剪枝。

陈文明是福建省福清市一都镇善山村村民,是当地较早种植枇杷的专业户,种植面积最多时超过80亩。陈文明也是带动善山村众多农户走上“枇杷致富路”的领路人之一。2021年,他被评为一都镇枇杷产业发展十大领军人物。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一都镇,是福建省枇杷三大主产区的核心区之一,被誉为“枇杷之乡”。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都枇杷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种植枇杷,黄灿灿的枇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福果”。

一都镇丰收的喜悦(央广网发 陈秀卿摄)

“砍树”倒逼品种升级

在一都镇党委书记俞强的记忆里,他刚到一都镇工作时果农砍树的场景最令他揪心。

“2017年以前,镇里的枇杷收购价仅2元多一斤,农民种的枇杷卖不出去,都烂在树上。后来就干脆砍树了,拦也拦不住。”想起那一幕俞强就心痛不已。

彼时,一都枇杷产业发展出现瓶颈,品种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发展规划、渠道不畅通,导致种植效益不高。

一都镇枇杷最早由原省、市扶贫工作队从浙江引入,第一代种植“红袍枇杷”,再到第二代嫁接品种“大钟”“解放钟”“早钟6号”,“一都枇杷”逐步成型。果大、色艳、肉厚、汁多、味美的枇杷引得农民广泛种植,成为上世纪一都镇群众脱贫的特色农业产业。

针对树种老化、品种单一等问题,3年前,我国龙眼枇杷学科领军人才、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首席专家郑少泉加入一都镇“枇杷智囊团”,开启了“点对点”的科技帮扶模式。在其团队的定期上门指导下,一都镇引进国内最新枇杷品种和高位嫁接技术,按下品种升级的“快进键”。

目前,一都镇善山村、后溪村、一都村以及东关寨周边建成了60亩的福州市首批枇杷新品种示范点,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三月白”“早白香”“白雪早”“香妃”“阳光70”“樱桃枇杷”等12个枇杷新品种在此扎根结果。

一都镇万亩枇杷挂枝头(央广网发 陈小青摄)

今年的收获季,陈文明嫁接的100多棵“三月白”枇杷迎来首次挂果,通过统一收购,卖出了每斤30元的高价。新老品种相加,陈文明种植的500多棵枇杷树,今年收入达到18万元。

“‘三月白’味道很特别,像梨,非常甜,很受欢迎。”陈文明认为枇杷品种升级非常有必要。

目前,一都镇枇杷种植面积约5万亩,年产量3万多吨,占福建省的1/5,占全国的1/30,产值达6.35亿元。“一都枇杷”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荣获“绿色食品”标志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从‘脱贫果’到‘致富果’,如今,枇杷正在成为一都镇乡村振兴征途中的‘振兴果’。”一都镇党委书记俞强说。

一都镇果农正在手工制作特产枇杷浆(央广网发 倪榕生摄)

更“保险”,更“智慧”

事实上,除了品种的老化、单一,制约“一都枇杷”发展的还有诸如寒潮天气的“灭顶之灾”,以及物流与储存难题。

为了应对寒潮天气给枇杷种植户带来的损失,2018年,福清市气象局携手一都镇人民政府、中国人保财险福清支公司推出福建省首个枇杷气象指数保险,保费的80%由政府缴纳,每颗枇杷树仅需果农承担1元的保费。

果农郑明忠在感谢信中写道:我去年只缴了1280元保费,今年获得赔付款8万多元。据一都镇统计数据,2020年底发生三次寒潮天气以来,一都镇果农共计获赔918万元。

一都镇枇杷大丰收(央广网发 颜家蔚摄)

引入智慧物流是一都镇在推出“枇杷气象指数保险”后的又一枇杷“福利”。

2020年,一都镇依托京东物流和果之道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带动顺丰、德邦等物流公司入驻,构建了“一都枇杷”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新模式。

“原来一箱枇杷寄到北京需要100多元运费,现在只需40元左右。”作为“90后”返乡大学生的陈晓丽对物流变化有着切身体会。2011年从闽江学院毕业的陈晓丽,2019年选择回到一都镇,开起了网店“龙屿人家”。

疫情期间,陈晓丽还玩起了直播带货。在淘宝、抖音等直播平台,她是穿着古装的“枇杷仙子”,主要售卖单价较高的枇杷精品果和手工枇杷膏、罐头、枇杷酒、枇杷花茶、枇杷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偶尔也推介家乡。

为了解决枇杷鲜果储存难的问题,一都镇在东山村建设起气调贮藏库,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一都镇引入的智慧物流,也让陈文明当了一回“新农人”——在女儿的帮助下,他借助电商和物流优势,开始尝试把新鲜的枇杷送到全国很多省市。

一都镇善山村枇杷种植户陈文明(央广网发 寒温摄)

“农文旅”融合之路

走进一都镇的乡村振兴馆、枇杷产业文化馆,以枇杷为原型的卡通吉祥物“嘟嘟”随处可见。工作人员为记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趣味的动漫版“一都上河图”,该图以一村一品一景为构思,设计出“红军嘟嘟”“武侠嘟嘟”等形象,与全镇景点融合,极具传播效果。

“‘一都上河图’正是‘一都模式’的蓝图。”俞强告诉记者,一都镇将持续以“山地慢城、天下逸都”为目标,做好枇杷产业、枇杷科技、枇杷文化三篇文章,融入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在枇杷产业与旅游的融合上,一都镇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枇杷文化”特色,以状元特色文化街区、东关寨国家3A级景区、后溪国家3A级景区和罗汉里国家3A级红色旅游区构建出“一中心三区”融合发展框架,通过建设生态园展示馆、举办农业节庆活动、打造枇杷田园线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一都镇枇杷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陈霖摄)

自2018年起,福州(福清)枇杷节已连续四年在一都镇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并以直播带货方式让“一都枇杷”品牌声名远播。

2020年底,一都镇获评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称号。俞强表示,一都镇将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路径,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一都模式”做强做大。(央广网记者 龚雯)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