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使馆郑泽光大使谈如何看待中国发展

当地时间11月17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英国“亚洲之家”举办的圆桌对话会上向英各界人士指出,中国坚持人民至上,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分享机遇,促进开放发展;坚持公平正义,促进共富发展;坚持保护生态,促进绿色发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和平发展。

驻英使馆郑泽光大使谈如何看待中国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18 17: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伦敦11月18日电 当地时间11月17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英国“亚洲之家”举办的圆桌对话会上向英各界人士指出,中国坚持人民至上,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分享机遇,促进开放发展;坚持公平正义,促进共富发展;坚持保护生态,促进绿色发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和平发展。

郑泽光大使指出,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可以从这五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面对新冠疫情起伏反复,我们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采取坚决有力举措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与此同时,我们全面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7%。我们有充分信心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坚持分享机遇,促进开放发展。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我们已经实施《外商投资法》及相关条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制造业已全面开放,服务业正在有序开放。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压缩。中国强化了反垄断政策实施,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今年头9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6%。第四届中国进博会吸引了包括93家英国企业在内的2900多家企业参展,累计意向成交金额707.2亿美元。这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果,表明外商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和中国发展前景。

三是坚持公平正义,促进共富发展。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追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成功实现现行标准下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并使4亿多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将不断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使更多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共同富裕。这是一件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事,我们将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扎实推进。

四是坚持保护生态,促进绿色发展。前不久,中国成功主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积极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中国致力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已经出台了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正加快制定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一系列实施方案。中国准备付出艰巨的努力,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届时将完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跨越。这不仅是为了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也是在为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COP26已于上周闭幕。现在,世界需要真正的行动。中方希望各方都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加强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共同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五是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和平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愿和世界各国一道,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以及搞“小圈子”等制造分裂与对抗的做法。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前不久,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中方欢迎各方参加这一倡议,共同开辟国际发展合作光明前景。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