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10日)
目前我国有不少公益“慢火车”行驶在路上,它们已经成为偏远地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承载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据资料显示,全国一共开行81对这样的公益性“慢火车”,票价低廉、乘车方便,范围覆盖全国21个省区市,经停530个车站,其中欠发展县市达104个。与高铁动车相比,绿皮车“慢车”速度较慢,但却是不少欠发展地区出行的首选,传递出热乎乎的民生温度。
火车向着民生需求,民众的需求就是市场,就是铁路工作的着眼点。匿名大学生大学四年购买70块钱的硬座学生票,所有火车票的价钱加起来都不如北京到上海来回一趟的高铁——利润几乎为零。从服务旅客的角度来看,“站站停”的慢火车是连通城乡、协调不同消费人群的“毛细血管”,助力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通过铁路“慢火车”公益化开行的方式来加速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效用发挥,以促进城市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铁路网沿线城市有望凭借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工业,进而推动经济欠发展地区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高铁助推“同城化”效应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绿皮车以其独有的“慢节奏”,形成了千里铁道线上的“特殊风景”。乡村振兴路上,如此的“绿皮车”不可少。
(李晓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