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进博会牵手上海理工,共创生物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11-08 09:15
2021-11-08 09: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6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 2021)上,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理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就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安全装备的技术研发达成合作共识,携手共建生物安全科创工程研究中心。

借此产、学、研高效协同的科创载体,海尔生物将进一步拓展生物医学新的业务领域,加速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完善生物安全产业链布局。

  机遇与挑战并存,低温生物医学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低温生物医学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现代医学和低温技术,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进行低温冷冻处理、复苏、修复和治疗的新兴交叉学科,在临床和商业领域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尤其随着生物药接连出新及细胞治疗行业有序发展,低温生物医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基于我国于2016年底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低温生物医学及生物治疗、生物样本库、细胞组织低温保存、干细胞库等技术领域的发展迎来全新机遇。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端医疗设备,为采用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的高端设备研发、应用及市场规模扩大,带来高速发展的窗口期。

签约仪式上,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表示,低温生物医学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与学术意义,而此次合作对双方来说,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共同探索低温生物医学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基础上,加速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提高国产设备附加值与全球市场占有率。

目前,国内领先企业已能够生产、销售-196℃至8℃全温度区间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满足产业下游客户多样化需求,并在产品质量、稳定性、节能性等方面,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甚至部分产品性能已实现超越。而以海尔生物为代表的领先企业将市场拓展至海外,开始与国外传统低温设备制造厂商展开竞争。业内认为,与外资厂商相比,国产医疗低温存储巨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广阔。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低温生物医学产业化应用

生物医药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是一个长周期过程,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及政策链深度融合、共同发力。面对持续上扬的发展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将成为构建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体系的重要抓手。

始建于1906年的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该校有健康学院(原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能动学院、光电学院等,素有“中国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已逐渐形成低温生物医学与食品冷冻冷藏、生物医学信息、智能制造等主要研究方向,已承担200多项国家各类重要科研项目,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30多项,实现专利转化5000多万元。

而海尔生物作为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物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在低温存储领域拥有近20年的研发与技术积累。自突破生物医疗低温技术并打破国外垄断以来,海尔生物获得业内唯一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已可围绕样本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疫苗安全、血液安全等场景,提供覆盖-196℃至8℃全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解决方案,以及基于用户需求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升级,提供涵盖多类生物安全产品的物联网场景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此次合作,海尔生物总工程师韩润虎在现场表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不仅能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彼此实力,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能加速推动低温生物医学领域专业化、产业化、全球化发展,在扩大合作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将搭建起以低温生物医学领域为科研核心的科技创新桥梁,为彼此提供课题科研、技术研发、交流培训、共创共赢的增值共享平台,在原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拓宽合作空间,挖掘低温生物医学等生物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相关科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