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每当我跟别人说我在学印地语,他们总是会问我:“印地语?为什么要学印地语?”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到我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直到我去印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终于找到了答案。
2018年,我参加了由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组织的一个交流项目,其间我们有幸同印度前外长斯瓦拉吉女士进行会面。她的演讲深刻而具启发性:“现在是印中关系发展最好的时候。但是在我看来,仅有两国政府间的官方交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两国青年人能够定期、自由地交流。”
斯瓦拉吉女士所传递的信息非常重要,而且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比她的印地语更为优雅的口音了,因此尽管现场有一位口译员,我完全没有听他的翻译,而是直接听斯瓦拉吉女士的发言。不知不觉间,她的印地语演讲似乎直抵我内心,而横亘在我和印度人之间的语言障碍已不复存在。
在这次活动中,我还参观了印度的大学。行走在校园中,我身旁总是围绕着一群印度学生,他们渴望了解关于中国的种种情况。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心显而易见,但这也印证了斯瓦拉吉女士所说的“中印之间仍缺乏交流”。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用印地语交流的能力成为了我在跨文化沟通中最好的助力,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将中印交流付诸实践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中印间文化交流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在两国建立了贸易往来之后,这种关系很快延伸至文化领域。比如,玄奘曾在7世纪前往印度,在印度足足花了17年之久向大师学习佛教。学成归国后,玄奘致力于将佛经翻译成中文,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证。他相信中印两个伟大文明之间存在互利互惠的关系。泰戈尔创办的大学——印度国际大学对印度的中国研究发展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他本人也曾于1924年和1928年两度访问中国,还为自己取中文名叫“竺震旦”。两千多年来,除了上述的宗教、文学领域,两国还在艺术、哲学、科技等领域都建立了交流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交流,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发展。
中印两国不仅共享地理边界,更享有相似的文化根基。中印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都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印两国都更注重家庭,都倾向于将家庭幸福置于个人追求之上。中国和印度在教育理念方面也很相似,都相对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和抚养孩子的观念也很相似。
总的来说,当人们谈起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相似性时,他们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这是一个清晰的现实。中印两国文明已经繁荣发展了五千年之久;而如今,两国都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于两国在很多方面观点一致,但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中印关系陷入低谷。作为一名曾去过印度的印地语学习者,我坚信,既然中印间友好交流已经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没有理由不让这种关系继续延续下去。但要使之成为现实,两国人民需要更加努力使中印关系蓬勃发展。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今天的节目能在恢复中印关系中或多或少起到作用,谢谢大家!
陈安澜,北京大学印地语专业硕士,在2021年10月30日上线的“少年会客厅”第五期节目“Z世代看中印关系——是判断题,更是选择题 (India and China in the eyes of GenZ)”中发表了上述精彩演讲。“少年会客厅”是中国日报(China Daily)创办的一档以海内外Z世代为主体和对象的新媒体节目,自2021年6月首播以来,受到海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传播和转发,总传播量超过5亿。节目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组织全球Z世代以访谈、论坛、演讲等形式聚焦全球热点,通过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互鉴,分享有趣经历,传播多彩文化,发出时代强音,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