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固执地认为,西方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西方式民主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模式。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即使在一些所谓的“民主国家”,实际的权力运行方式也充斥着虚伪性,“民主”“人权”等概念流于表面。每个国家都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外来模式。
中国过去40年无与伦比的发展成就、巨大的科技进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让马丁•李普塞特或塞缪尔•亨廷顿等拥护所谓“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们被频频“打脸”。
根据他们的这套理论,随着经济增长,一个分布广泛的中产阶级将会应运而生,这应该是“专制国家”实现政权更迭、转向自由民主模式的前提,而只有自由民主模式才能够为持续创新,继而推动国家新一轮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同样,在苏联解体后不久,另一位保守派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甚至借用黑格尔“历史的终结”一词,宣称西方政治模式将由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巩固。
傲慢
上述这些观点透露出一种傲慢:它认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是一剂“万灵药”,是唯一能够引导个人充分实现存在价值的模式。但最近,美国政府的一系列行动事实上证明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它在阿富汗战争上面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最终却不得不选择撤军,因为把自身模式强加于别人是行不通的,这个模式在当地不得民心,许多阿富汗人甚至宁死也要把美国侵略者驱逐出去。
8月31日,拜登就美国结束在阿富汗20年军事行动发表讲话,他说:“当我们翻开过去20年指导我国外交政策的一页时,我们必须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我来说,有两点是最重要的:首先,我们设定的任务必须具有明确、可实现的目标,而不能遥不可及;第二,我们必须始终明确聚焦于美国最根本的国家安全利益。这个针对阿富汗的决定不仅仅关乎阿富汗,它还意味着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来重塑其他国家的时代结束了。”
对阿富汗是如此,对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和也门也同样如此。
虚伪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盛行的“犹太-基督教文化矩阵”建立在以下这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第一,幸福和“救赎”是个人行为的结果;第二,他们的价值观是“普世”的。此外,17-18世纪在英格兰兴起的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世间存在“自然法则”,如生命权、个人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天然地应得到保护。这种价值观为19世纪英国的帝国主义扩张提供了理由。当时的大英帝国把对欧洲以外民族的剥削和掠夺美化为一种“传道”和“开化”的使命。随着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捍卫人权”也成为这种价值观的一部分,并为美国在全球多个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发动军事干预、支持政变提供了借口。
需要强调的是,世界人民追求共同利益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一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是建立在其历史、宗教、文化等支柱之上的。对国外模式的简单移植,并不能确保其有效地适应传统社会结构。比如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它按照西方民主理念建立了选举制度,然而还是在这个国家,一个人的命运仍旧由他出生时的种姓所决定。如果一个人的权利义务完全取决于他的社会出身,那么这真的能叫做“民主”吗?
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这些公民权利在理论上能够得到保障,但权力竞争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是制定规则确保选举公平,还是最终看谁的竞选资金最多、谁把持大众媒体、谁掌控着高科技公司操纵算法,谁就能获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目睹了一些不公正的选举规则的诞生,比如美国的某些州在选区划分上做手脚,企图限制穷人和少数族裔投票的机会。这反映出美国政治精英的语言是多么虚伪:他们一边高喊“民有、民治、民享”的口号,一边却把穷人和少数族裔被视为“二等公民”。
西方选举制度里的“小把戏”
——“格里蝾螈”
1812年美国参议院选举前,马萨诸塞州州长埃尔布里奇•格里 (Elbridge Gerry) 为了确保本党候选人胜选,将该州选区进行了重新划分,让敌对党派的选票尽量稀释在不同选区中。在当时的一幅政治漫画中,新选区的形状好像一只蝾螈 (salamander) 盘踞在该州地图上,所以这种政治操作后来被称为“格里蝾螈”(gerrymander)。
反思
此外,有必要对“人权”概念本身进行反思。一方面,如果人权当中的表达权得到特别重视,那么也必须同样重视人权当中更物质的部分,比如获得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安全、和平等的权利。
另一个方面涉及所谓的“竞争性选举制度”,因为它强烈地扭曲了人们选举政治代表的初衷。如果没有一套能够确保普通民众有效参与基层政治组织(如社区委员会、村庄委员会、城市委员会等),充分探讨国家主要问题的政治体系,人们可能会选出一个只会整日滔滔不绝地散布谎言,操弄政治选举的糟糕领导人。
每个国家都必须建立一种适合自身的模式,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