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90后文物修复师揭秘上班日常,没想到国宝级文物的外号竟是……

4500年前,一群神秘先民,来到西蜀龙门山脉旁边的平原地带。他们渔猎耕作,在这里一住就是近2000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90后文物修复师揭秘上班日常,没想到国宝级文物的外号竟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03 18: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戳视频揭秘90后修复师的三星堆上班日常↑

时长05:19

4500年前,一群神秘先民,来到西蜀龙门山脉旁边的平原地带。他们渔猎耕作,在这里一住就是近2000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

如今,这里众多惊世奇珍被挖掘出土“一醒惊天下”:千年后仍熠熠生辉的金面具、惊现通天神树的绝美玉琮,成为表情包素材的青铜跪坐扭头人像……还有太多谜题需要细细探究,为三星堆的一切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摄影:王杏薇

如何能更好地保护修复这些国宝级文物?三星堆的文物修复工作也因此备受关注。据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三星堆修复师队伍有3成是90后,相关话题也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年轻人都好奇,在三星堆上班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世纪君近期就在三星堆博物馆采访了两位90后文物修复师谢丽和邬汇,听她们讲述在三星堆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三星堆修文物”

928日,三星堆博物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开始试运行。部分今年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出土的最新文物,亮相修复馆,比如撞脸游戏《愤怒的小鸟》角色的陶猪↓

摄影:王杏薇

以及神似诸葛亮的立发铜人像↓

摄影:王杏薇

修复馆也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工作场地,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文物修复的工作。而最近这段时间,谢丽和邬汇的主要工作是清理从三星堆新发掘出来的象牙。

摄影:王杏薇

目前,这些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们已经清理了超过180件象牙,而清理只是文物修复的初步阶段。

摄影:张凯波

在采访中,邬汇向世纪君介绍了自己一天的工作日常:“每天早上把象牙推到这边,我们首先是要确定制作资料,然后再开始清理,清理完成一面之后再翻面,下午把它清理完成之后就推回库房。”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文物修复师们拿出十二分的细致与耐心。

“因为象牙它埋藏时间太长了,很腐朽,表面上都是酥粉在掉落。”谢丽介绍称,因为在清理过程中使用试剂来粘接掉落的象牙渣,会对后续的检测数据有影响。所以现阶段只能一边清理,一边将掉落的象牙渣全部收集起来。

摄影:张凯波

Sanxingdui opened Chinas first publicly viewable relic restoration hall on Sept 28. There, visitors can closely watch restoration activities. They call it a relic hospitaland say it helps them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chniques for bringing ancient relics back to life. Here, restorer at the Sanxingdui Ruins site restores pottery, jades, bronzes and ivory works.

In the past few months, Wu Hui, Xie Li and their coworkers have cleaned more than 180 pieces of ivory. They wash the ivory carefully, using bamboo knives to scrape off the dirt, then collect the peeled-off pieces as later they may need to glue them back together.

“造梗都是在我们这里”

日复一日的精细工作也并没有让这两个年轻人感到乏味,在她们看来,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刚出土的象牙,但每一根象牙的状态都不一样。而且,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和其他博物馆的也完全不一样,用四川话说就是“鬼眉日眼”(奇奇怪怪)。

摄影:王杏薇

据邬汇透露,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些三星堆表情包,最开始都是馆内工作人员的脑洞。“那个金面具,我们一开始就直接叫他叫‘图图’。因为他耳朵很大,和‘大耳朵图图’一样。然后还有‘奥特曼’,‘诸葛亮’,这些都是文物最开始出土的时候,我们自己人就这么叫,所以后面慢慢火起来了。”

图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微博

“师父说要胆大心细”

据悉,现今文物修复业基本上都是师徒制,师父会手把手地带徒弟修文物,指出徒弟手艺上的不足。邬汇表示,上大学时,她的好多同学正是在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后,被老师傅们的匠人精神深深打动,才“入坑”文物修复这个专业,邬汇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纪录片当时特别火,然后所有人就对未知的行业充满了向往,就好多人报这个专业。”

Five years ago, a TV documentary named 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became a hit. Becoming a restorer was suddenly popular with young people. Wu is one of the youngsters who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restoration at that time. She chose to major in cultural relic restoration in college, and now works as a rookie restorer at the Sanxingdui Ruins site in Sichuan.

在三星堆的日常工作学习中,邬汇表示,师父最常说的就是“胆大心细”。

“我们三星堆博物馆经常青铜器之类文物。像我们现在象牙修复只敢用竹刀,因为象牙特别地脆弱。但是如果修青铜器,用竹刀肯定不够,可能就会用手术刀等比较坚硬的工具。此外青铜器还需要矫形,可能就要上锤子这些很厉害的工具,所以就必须得胆大。而且你必须要心细,用锤子必须要掌握力度,如果没有掌握到力度,还是会伤害到器物的本体。

图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微博

The key to being a restorer is to be bold and cautious at the same time,said Wu. For example, when we restore bronze works, we use surgical knives and sometimes even heavy tools, like hammers. We have to be bold enough to make the moves. However, we also need to mind our strength you may hurt the relics by being careless.

而在谢丽眼中,对于文物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你要知道那是文物,不是其他东西,所以心里面就会对它就是要小心一点。文物的话最重要是还是安全。”

虽然每天经手的都是文物瑰宝,但她却认为自己的工作十分平凡。“一个东西修完了之后,你就放松下来了,其实也没有想太多成就感之类的东西。” 在她看来,文物修复,就是简简单单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就这样,在一代代文物修复者们的精神传承与不懈努力下,无数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与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相会。

图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微博

千载沉埋初见日,重生犹待借天工。无名哲匠无声处,国宝风流与古同。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光阴似箭。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的能工巧匠不畏逆境、潜心钻研,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

在这喧嚣世界,他们,始终坚守匠心。

【责任编辑:胡晓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