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踏上红军长征革命圣地,就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人民网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系列报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935年1月,一支脚蹬草鞋、肩扛土枪、手举镰刀锤子旗帜的队伍从绝地险境千里奔袭来到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考察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6年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鼓舞和激励着遵义的干部群众奋勇拼搏,为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醉美遵义新未来而奋斗。
传承红色基因 “战天斗地”践行初心使命
图为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胡志刚摄
走进贵州遵义市凤凰山南麓的红军山烈士陵园,35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碑上镌刻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熠熠生辉。纪念碑周围,“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4组汉白玉浮雕生动展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从北京乘专机一到遵义新舟机场,就驱车来到这里,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肃立鞠躬,缓步绕行瞻仰,表达对烈士们的崇敬之情。
历史的硝烟已散,长征的精神永存。
黄大发,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现团结村)党支部原书记。曾经的草王坝“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饭,过年才有米汤喝。”深度贫困的背后,缺水是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
如今,团结村已从贫困小乡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红色,是遵义的底色。遵义,因红色而闻名。”
86年前,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一心为民,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植在黔北大地;86年后,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红色基因激发强大动力,涌现出黄大发等一批时代楷模,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革命圣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真实写照。
奔向乡村振兴 团结一心干出“好日子”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考察时指出。
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曾因人烟稀少、贫穷落后被称为“荒茅田”。花茂村村支“两委”以村容村貌改善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民王治强就是受益群众之一,开办了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
如今,花茂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20226元。
“赶上了好时代,越奋斗越幸福,苦日子早就熬出了头。”王治强笑意满满。
从贫困荒芜到花繁叶茂,花茂村的变化,是遵义打赢脱贫攻坚、奔向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地处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地区的遵义,曾一直背着沉重的贫困标签。全市12900多个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890余个,选派820余名第一书记、近2000名驻村干部奔赴脱贫攻坚战场,组织11.9万名帮扶干部开展结对帮扶。
一组数据交出了答卷:重点培育茶叶、辣椒等八大主导产业,带动65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和就业增收;全面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14175公里,解决了7295个村民组的出行问题;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惠及18.91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37万户,惠及群众150余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干群团结一心、依托政策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1.38万人,先后实现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71个贫困村出列,山乡面貌发生历史巨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贵州省内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后,遵义乘势而上,按照“四新一高”的产业发展思路,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八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四在农家·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70%以上。
遵义深耕细作、精准发力,正奋力迈向乡村振兴,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四个轮子”一起转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为遵义市务川县浞水镇青茶村村民满怀喜悦采摘吴茱萸。雷文慧摄
累累硕果,挂满枝头。遵义市务川县浞水镇青茶村1000余亩的吴茱萸种植基地,几位村民正忙着采摘,不一会儿就装满了背筐。
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正烘干和筛选着刚采摘的吴茱萸。
“今年的价格在80元到300元之间,已有两家药企希望我们供应初加工后的吴茱萸。”浞水镇党委书记王丰告诉记者,为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该镇于2021年3月争取资金建设了800多平方米的吴茱萸加工车间,当前,相关设备已安装到位,吴茱萸加工顺利进行。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种业和装备支撑,青茶村通过初加工增加吴茱萸产业效益。这正是遵义市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千方百计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题中应有之义。
遵义是农业大市,扎实抓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意义不凡。但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
今年以来,遵义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全力以赴推进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的旅游产业化,让“四个轮子”持续转,转得稳,转得快。
“以红带绿、红绿辉映、多彩融合”,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精品工程,加快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遵义旅游带,加快构建以都市圈为牵引、县城为支撑、特色小城镇为节点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推动一流品质转化为一流附加值……
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遵义人民大步跨过脱贫攻坚的雄关漫道,正在迈向乡村振兴的崭新征途。站在时代的潮头,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新闻链接:
湖南沙洲:长征路上半条被 如今更暖后来人
(责编:吴楠、邓志慧)
(王秀芳 何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