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黄河岸边的龙头琴传承人:希望有一天到北京演出

“我们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去北京表演,那是我们最向往的城市。如今,弹唱队以公益形式为牧区群众开展演艺活动,主要以龙头琴弹唱,龙鼓舞、山歌、锅庄、情歌对唱、藏戏、民族服饰表演等藏族传统曲艺为主。

【母亲河畔的中国】黄河岸边的龙头琴传承人:希望有一天到北京演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10-20 10: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新网阿坝10月20日电(记者 张尼)“我们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去北京表演,那是我们最向往的城市。”49岁的丹增在记者面前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作为龙头琴传承人,他在自己的故乡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组建了一支别具特色的弹唱队——红原县玛萨呈祥弹唱队。如今这支弹唱队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成为了红原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红原县玛萨呈祥弹唱队在表演。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龙头琴弹唱艺术最早起源于西藏的阿里地区,当时人们将用于弹唱伴奏的龙头琴称之为“阿里琴”。如今,龙头琴也作为安多地区的主要音乐形式被保存了下来。

今年49岁的丹增从16岁起就开始接触龙头琴演奏这门艺术,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时间,并且曾获得阿坝州龙头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1年,丹增在故乡红原县开设培训班,开始教同村的年轻人演奏技艺。2015年,红原县玛萨呈祥弹唱队正式成立,队员扩充至18名。据丹增介绍,18名队员中,有10人都是他所在村的贫困户。

如今,弹唱队以公益形式为牧区群众开展演艺活动,主要以龙头琴弹唱,龙鼓舞、山歌、锅庄、情歌对唱、藏戏、民族服饰表演等藏族传统曲艺为主。

“队员们平时也要放牧、照料家庭,业余时间来排练演出,政府每年也会给弹唱队一些补贴,这样就增加了队员们的家庭收入。”丹增介绍。

35岁的央金泽拉是弹唱队最资深的队员之一,也是弹唱队的副队长,她从2011年起便开始跟随丹增学习演奏技艺,“这是我的爱好,我从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这些乐器,但是以前没有机会学习。”

现在,央金泽拉家的姐妹中有三人都进入了弹唱队,成为了队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而这些年跟着演出团队外出表演,也让姐妹三人开阔了眼界。

  丹增(左一)和队员们在弹唱。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近年来,弹唱队还获得了不少奖项。例如,2018年,弹唱队就在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群星奖”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身处黄河河畔,弹唱队演艺的作品中也不乏一些与爱护自然环境相关联的主题。丹增说,他和队员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演奏传统音乐的形式,让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如今,村里也有很多小孩开始学习龙头琴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有不少学生专门来找丹增拜师学艺,他则会对学生们进行免费教学。

“只要想学,可以随时过来。”丹增说。

如今,弹唱队在当地越来越有名气,丹增告诉记者,自己和队员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去更多的城市演出,让人们认识藏族的传统音乐。

“我们还没去过北京,我们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去北京表演,那是我们最向往的城市。”他说。(完)

(张尼)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