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磨坏29条轮胎: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车进了展览馆

在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韦德王来到广西脱贫攻坚成就展的展厅,看望他的“老伙计”——一辆停靠在展台上的银色小轿车。韦德王在查看通屯路的建设进展(受访者供图)  驻村才1个多月,韦德王就磨坏了第一条轮胎。

3年磨坏29条轮胎: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车进了展览馆

来源: 新华社
2021-10-18 08: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南宁10月17日电(记者黄浩铭、王悦阳)在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韦德王来到广西脱贫攻坚成就展的展厅,看望他的“老伙计”——一辆停靠在展台上的银色小轿车。

2018年4月,韦德王赴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今年5月离任。3年来,他开着这辆车进村入户,在蜿蜒曲折的砂石路上磨坏了29条轮胎。

“八好”是当地瑶语“爬要”的谐音,意指当地村民出门靠爬行。八好村地处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腹地,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94.5%。韦德王到八好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全村23个屯还有16个没有修通公路。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八好村的艰苦程度还是远远超乎韦德王的想象。村里不通水,不通电话,也没有手机信号,为方便和外界联系,韦德王只好借住在离村委会几里路外的一户村民家中。

韦德王在查看通屯路的建设进展(受访者供图)

驻村才1个多月,韦德王就磨坏了第一条轮胎。他开着车沿着崎岖的砂石路走访贫困户,半路上轮胎被冒尖的石头划破了一道口子。韦德王说:“之前换胎都是直接寄送修理厂的,那次只能摸索着自己换。”第一次在路上换轮胎,他用了两个小时。

修路,是摆脱贫困最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大石山连绵起伏,在仅能容纳几人的山顶上修路,两边都是几百米深的悬崖。“有一条通屯路虽然只有2公里,但修了近3年的时间。”韦德王说。

修路要经过山顶,无法依靠挖掘机开路,只能用钩机和人工开凿交替进行。于是,村民们也加入修路的队伍,有的村民跟着拿起了电钻、扛起了锄头;有的村民帮忙抬设备、搅拌水泥砂石;还有的村民送来茶水和瓜果……一条条盘绕在悬崖峭壁间的公路,在干部群众一片热火朝天的协作中被开凿出来。如今,八好村的23个屯全部通路,“肩挑背驮”的生活方式彻底成为历史。

韦德王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三年八好村的变化。一本100页的《八好村脱贫攻坚图册》记录下这个村庄曾经的贫穷,图片上清晰标注着全村437户村民的位置和扶贫资料。当时没有无人机,请不起专业团队,韦德王就和村干部们一村一户地去拍照记录。为了实现俯拍的效果,韦德王和同事们爬了一座又一座山。白天上山拍照,晚上加班加点制作图片,2019年1月,这本图册终于制作完成。

韦德王在查看自制的《八好村脱贫攻坚图册》新华社记者 黄浩铭 摄

这一户的帮扶人是谁,哪户该修水柜,哪户的建房进度慢,哪户的经营没跟上……在图册上,韦德王标记得清清楚楚,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阶段,大化县委县政府要求2020年5月底完成八好村危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设。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八好村原本的计划。

为按时完成建设任务,韦德王想了很多办法。从县城运输材料,但道路尚未修通;就地建砖厂,却没有充足水源;大量爆破开凿大山,又害怕塌方……最后,他和村干部们决定向其他乡镇借运输队搬运建材。“当时我们每天出动20多辆运输车,不分白天黑夜地调用原材料。”八好村的夜晚,灯火通明。挂点干部、驻村队员、村“两委”干部等组成党员突击队,连同施工队员200多人同时进驻八好村。铁锤声、电钻声、车辆鸣笛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首脱贫攻坚的交响曲。

2020年6月中旬,八好村完成了全部危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设任务。同年11月,八好村正式退出贫困村序列,村里的木瓦房变成了砖房,每家每户的家庭水柜旁还流淌着从红水河引来的自来水。去年,村里的“千羊万鸡”养殖场给300多户村民分红19.5万元,集体经济实现了从0到11万元的跨越。

 

(黄浩铭、王悦阳)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