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焦世界目光的发现之旅—“外国媒体湖南行”活动综述

一次聚焦世界目光的发现之旅—“外国媒体湖南行”活动综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15 16: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千多年前,一批“湖南造”乘着“黑石号”出海远航,闯荡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后的今天,三湘大地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外国媒体记者。9月26日至30日,由湖南省政府新闻办、湖南省政府外事办与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共同组织的“外国媒体湖南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举行,来自朝鲜、德国、韩国、约旦等国家的近20位资深媒体记者,走进长沙、株洲、郴州,深入了解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生动实践,用国际化的视角将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湖湘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故事展现给世界。

“外国媒体湖南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见证中非合作的湖南实践

卢旺达的辣椒,埃及的地毯,南非的红酒,埃塞俄比亚的芝麻酱,尼日利亚的水产品,更有从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跨越山海送来的玫瑰……9月27日,走进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展区,看着琳琅满目的非洲商品,外国媒体记者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拿出设备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在非洲主宾国形象展区,非洲朋友跳起欢快的舞蹈,敲起响亮的手鼓,欢迎远方的客人。“咚咚咚……”伴随着一阵动感十足的击鼓声,卢旺达国家馆正在举行长矛舞,吸引了不少记者们观赏,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录下热情奔放的表演。

外国媒体记者走访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

“这次展会共有多少个非洲国家参展?”“湖南和非洲之间的合作有哪些?”……记者们现场提问踊跃。近年来,随着对非通道和经贸平台的不断拓展,湖南对非贸易快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贸易总量位居中部第1位,增幅居全国前列。

在中非经贸合作成果展上,“中国对非抗疫援助”展区受到外国媒体记者的关注。目前,中国对非医疗抗疫支援与合作已覆盖非洲多数国家,中国企业的疫苗生产与核酸检测实验室本地化建设成为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重要展示成果。

德国电视二台的记者将镜头对准中国对非医疗支援与合作,在展会现场现场采访中国企业,讲述在核酸检测和疫苗援助等领域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他们计划制作专题片在德国播出。

展会现场,《中国日报》中非博览会特刊以及大气磅礴的长沙八联版亮相,引来外籍记者们纷纷翻阅。特刊凸显了本届展会的国际化,成为外宾们直观了解大会资讯的窗口。

在高桥大市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53个非洲国家的特色产品云集于此,琳琅满目的非洲商品成为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记者们“大饱口福”。

“卢旺达的辣椒是非常辣的,相比中国的普通品种,辣度可达到4倍以上。”卢旺达展区辣椒客商介绍。来自朝鲜劳动新闻社的袁忠革在现场抓起几颗干辣椒,情不自禁吃了起了。“这辣椒不错!”面不改色的袁忠革连连称赞。

感受完卢旺达的“火辣”热情,一股浓浓的咖啡香气扑鼻而来。循着咖啡香,原来是记者们正在喝客商递过来的非洲咖啡。“非洲咖啡特别香,口感也很好。”南华早报的记者李可儿说道。

外国媒体记者深入了解非洲商品

见证了高规格的开幕式和丰富多彩的展览,这场国际展会让韩国易得财经记者申祯恩印象深刻,“这次湖南之行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现在,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经济、医疗等多个方面援助非洲,许多非洲国家不知道怎么卖自己的产品,湖南在帮助他们打开销路,这些做法非常有意义!”

领略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风光秀美的岳麓山下,记者们徜徉漫步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岳麓书院环境优雅,书院大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遒劲隽永,透出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源泉,千百年来,培养出了一代代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材。

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岳麓书院在党史上也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它不仅是湖湘文化的源泉,还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寄住在岳麓书院,深受实事求是学风熏陶。

走访岳麓书院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们听了一路,也记了一路。“‘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是什么意思?”朝鲜中央通讯社记者金铁真边听讲解边做笔记,询问由清朝皇帝亲笔题写的两块匾额“学达性天”“道南正脉”的真正含义。

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黄浩从美国来到中国十多年,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十分感兴趣。曾两次来到湖南的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这个“千年学府”,深有感触地说,“岳麓书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代表。回去后,我将把湖湘文化讲给更多的人听。”

岳麓山上,青山妩媚;橘子洲头,百舸争流。离开岳麓书院,采访团一行来到著名的橘子洲头。橘子洲头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起航之地。

不到潇湘岂有诗。百年前,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慷慨赋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美丽的橘子洲头如今已成为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橘子洲头累计接待游3000余万人次,开展红色宣讲500余场,已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展示湖南形象的重要窗口。

青年毛泽东塑像雄立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记者们纷纷拿出手机,和塑像一起合影。中阿卫视的记者欧阳丽丽感慨,“长沙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城市。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像让我感觉特别震撼,特别真切,我甚至能看到毛泽东下巴上的那颗痣。我还跟雕塑合了影,特别开心!”

走访湖南第一师范

从橘子洲头到湖南第一师范,记者们对湖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故事印象深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近代以来,湖南第一师范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涌现了280余名革命烈士,青年毛泽东在此求学生活了8个春秋。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记者侯萨穆说,“这个学校是毛泽东求学过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很明亮整洁,我非常喜欢这里!”朝鲜中央通讯社记者金铁真说,“我来湖南之前做了很多准备,看了这边的视频,心情很激动,来这里之后觉得大家都很热情,风景也很美。”

探寻湖南制造“湘”飘海外的传奇之路

湘江之滨,到处一派生机和活力;碧水蓝天,辉映开放湖南新气象。接受完湖湘文化的滋养和熏陶,采访团来到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以及山河智能。

先进制造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目前,湖南先进制造业已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个产业集群已成为湖南制造业的靓丽名片。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入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50强。其中三一重工利润突破100亿元,跻身《福布斯》全球500强。

走进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工厂内的大型鱼池让记者们十分惊艳,“工厂还能养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这个工厂环境真好!”

放眼四望,诺达的工厂几乎无人,智能机器人挥舞操作臂,精准切割、组装、焊接。据介绍,这座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的工厂生产节奏比普通工厂快至少4倍,最快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7天交付一台旋挖钻机,月产能翻一番。

走访三一重工“灯塔工厂”

在车间巨大的“树根互联”平台上,全国各地的三一设备传来即时数据,连接了几十万台设备。通过该平台形成的“挖掘机指数”,打通了从产品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流程数据管理与应用,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的“晴雨表”。

“三一等中国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他们的技术研发很不错,产品性价比高,很受欢迎。这次采访让我认识了湖南很多优秀的企业,湖南很漂亮!希望能把湖南介绍给更多读者。”韩国易得财经记者申祯恩说。

现场采访三一重工海外发展之路

在山河智能工厂,蓝色“巨无霸”一字排开,机械臂伸向遥远的天际,蔚为壮观。记者们被此情此景震撼,纷纷和“巨无霸”们合影留念。

山河智能由中南大学教授何清华领衔创办,在工程装备、特种装备、航空装备三大领域全面发展。依靠自主创新,山河智能成功研发了20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装备产品,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走过八十余年历史的中车株机是外国记者们此行关注的焦点之一。来到中车株机大型组装车间,数个“庞然大物”映入记者们的眼帘,技术人员在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上忙碌着。

作为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中车株机研制出了全球首列无轨列车、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等机车产品,并销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土耳其、南非、墨西哥等亚非拉地区,到德国、捷克、奥地利等欧美国家,中车株机的电力机车行驶在世界各地,成为“大国重器”走向海外的一张国家名片。

来到“动力之都”株洲,走访中车株机

中车株机轨道事业部项目负责人沈紫玲向记者们介绍,中车株机电力机车目前的年产量可达到1000台左右,最高可以达到1200台。中车株机生产的长沙磁浮快线列车、马来西亚ETS动车组等一系列创新产品订单不断。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中车株机的电力机车也精彩亮相。

中车株机走向非洲大陆让外籍记者侯萨穆深有感慨,“湖南先进制造业在深耕全球市场沃野的同时,也在深耕中非友谊。愿非洲禀赋和湖南优势充分结合,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在车间外头,一辆已经组装完毕的双层动车组吸引了外国记者们的目光。大家争先恐后地爬上动车组双层车厢,走进动车组驾驶舱,零距离体验“湖南智造”的独特魅力。作为高端定制产品,这列双层动车组即将发往奥地利,从外观到功能都可以实现特殊定制。

参观完中车株机,外国媒体记者们来到株洲飞机制造企业山河科技。走进山河科技飞机制造车间,几十架漂亮精致的轻型飞机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山河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山河科技在载人轻型飞机领域开发了国内首款自主品牌阿若拉系列轻型运动飞机,拥有国内最大的市场占有率,目前累计交付超过130架。

醴陵陶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在醴陵陶瓷博物馆,存放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大量精美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让外国记者们,连连称赞。

走访醴陵陶瓷博物馆

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被称为“中国陶瓷之都”。历经数千年发展,醴陵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陶瓷产品畅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醴陵拥有陶瓷上下游企业650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

采访团来到陶瓷企业醴泉窑,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美轮美奂的作品目不暇接,釉下五彩“勾线分水”技艺让外国记者们大开眼界。

来自中阿卫视的记者欧阳丽丽被这些精美的瓷器和艺术所吸引,在与瓷器一番“亲密接触”后,兴奋的她在facebook上发布了陶瓷艺术制作视频,并感叹:“近距离观赏中国瓷器艺术的制作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在瓷器上做画需要极高的艺术功力。”

体验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制作工艺勾线

在陶瓷企业醴泉窑,外国记者们深度体验了一次釉下五彩陶瓷制作工艺——勾线。看起来十分简练的瓷画艺术,它的背后是陶瓷艺术大师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后的结果。

“醴陵陶瓷从古代传承到今天,在每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特点。在这些美丽的陶瓷上,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今日中国杂志社的记者黄浩说。

感受“半条被子”的温暖和山乡巨变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9月29日,在郴州市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朱淑华向外国记者们深情讲述了这个发生在80多年前的感人故事。

朱淑华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曾孙女。在讲解过程中,说到动情处,朱淑华眼眶湿润,感染了在场的外国记者们。故事结束,外国记者们纷纷为朱淑华鼓掌。“‘半条被子’故事十分感人,充分体现了红军与老百姓风雨同舟的深情厚谊。”记者们表示。

记者侯萨穆用手机把讲解全程录了下来,“我非常感动,想通过图片和影像故事,告诉读者,现在的中国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记者们仔细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

陈列馆的“昔日沙洲”照片墙吸引了外国记者们驻足。照片显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藏在深山里无人问津的落后小村庄,简陋的房屋和凹凸不平的土路揭示着这里的世代贫穷与闭塞。如今,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让昔日闭塞的沙洲村蝶变成村富民殷的“明星村”。

在村党支部服务中心,支部副书记陈娟娟向外国记者们讲述了沙洲村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基层公共服务。

“每年多少游客来到这里参观?”“现在村民都从事哪些工作?”“收入水平怎么样?”……沙洲村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乡村振兴的历程,引起了外国记者们的强烈兴趣,不时拿出纸和笔,记下所听所闻。

自2013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沙洲村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优水果种植。依托红色沙洲景区发展民宿、餐馆等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2014年以前,沙洲村村民以传统农耕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4年增加上万元。

走访“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

穿过村民们聚居的老街窄巷,外国记者们来到不远处的徐解秀老人故居。这里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在古色古香的房子里,当年女红军留宿的室内景象保存完好。在房间里,徐解秀的儿子朱中雄饶有兴味地向外国记者讲述了母亲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之间发生的故事。

从沙洲村出发,汽车沿着长长的盘山公路翻山越岭,一路几乎看不到人烟。经过一段陡峭的爬坡,汽车驶入一片青山环绕的开阔地,眼前豁然开朗,藏在大山深处的东山村映入眼帘。三排二层新式楼房在山麓平原铺展开来,青山围绕,白墙黛瓦,空气清新,仿佛世外桃源。

外国记者们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纷纷拿起设备记录下这个高山村落的美丽瞬间。东山村是湖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示范村。精准扶贫以前,以林地为主的东山村是一个瑶族贫困村,一千多户村民散落在大山深处。精准扶贫政策推行以来,村民们住上了小洋房,生活水平大为改观,全村在2018年就实现贫困村出列。

在东山村支部书记徐双全面前,外国记者们打开话匣子,不断询问东山村实现美丽蝶变的过程。“除了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我们还帮助村民发展水果和农产品种植业,建立冷冻库,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入社,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技术指导、产销帮扶、效益分红。”徐双全介绍。

走访乡村振兴示范点东山村

“东山村景色优美,村民安居乐业,很难想象这个村从前是一个贫困村。这里的发展变化是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结果,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也将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更多的阿拉伯人民。”中阿卫视的记者欧阳丽丽说。

万里“湘”逢,惊鸿一瞥。在几天的行程里,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从机器轰鸣的现代化工厂到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落,记者们饱览潇湘胜景,见证湖南在中非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湖南制造的强劲动力,远溯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追寻三湘大地的红色印记,观赏山市晴岚的美丽风光。湘江之滨,记者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美丽富饶、生机勃勃的湖湘新胜景,感受到的是一组组开放发展、创新澎湃的动人诗篇!(朱友芳  图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