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捐吴京,究竟谁在吃“人血馒头”

尤需警惕的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一些人正一步步地把家国情怀、亲情爱情、友善分享等高尚的情感变得“庸俗化”。不妨用美的眼光看世界,多一点诗意情感,别简单地庸俗化一切关系,或者至少别随意“逼捐”他人。

逼捐吴京,究竟谁在吃“人血馒头”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2021-10-12 03: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逼捐吴京,究竟谁在吃“人血馒头”

警惕我们的情感慢慢被“庸俗化”。

《长津湖》热映中,票房一路攀升,正不断刷新纪录。欢呼之际,一小部分网友开始呼吁吴京捐款,认为其靠这部电影赚钱是“发爱国财”。还有一些网友认为这部电影是“消费志愿军”“吃人血馒头”,投资方应该捐出全部收入给志愿军老兵。

逼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荒唐的逼捐行为,实质是“爱国旗号”下典型的道德绑架;而给演员和制片方扣上“发爱国财”的帽子,实质是庸俗化倾向下的狭隘理解。

客观上看,《长津湖》确实票房可喜,但在逼捐者眼里,客观因素和主观意图似乎已被硬生生地剥离,只剩下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一边认为爱国不应与赚钱挂钩,一边又坚定将捐钱与爱国画等号,这逻辑岂不感人?

尤需警惕的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一些人正一步步地把家国情怀、亲情爱情、友善分享等高尚的情感变得“庸俗化”。

说到底,一些人或多或少被裹挟着,用金钱关系庸俗化地理解一些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它让我们不愿轻易相信他人能心甘情愿地因为某种情感去做一些事,似乎总得“图”点什么。比如疫情最严重时期,走街串巷为武汉居民义务送药的吴悠,就有人说他“作秀”,有人说他“发国难财”。

人们遭受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于是开始习惯于用消费关系来理解世界。那些“一针见血”式地“洞穿”他人意图的行为,将一切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的人,实际上已剥离了人最宝贵的情感部分,把人的理性与感性对立了起来。或者说,有的人已慢慢退化为不能理解深刻的、复杂的、崇高情感的人,却成为被金钱或消费这种单一思维“控制”的人。

语言是一种“魔咒”。当“发爱国财”“吃人血馒头”等论调在网上泛滥,它就容易由一种外在的观点,内化为个人意识,慢慢消磨人的情感。但人是高级动物,我们的理想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更需要以高尚的情操来对抗消费文化所带来的情感剥离、认知刻板和思维碎片。

所以,不妨用美的眼光看世界,多一点诗意情感,别简单地庸俗化一切关系,或者至少别随意“逼捐”他人。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