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日子红

黎明的第一道光照进聂荣,葱郁的草原和红色的房顶将希望的色彩映射得五彩斑斓。23年来,次仁吉在卫生院内从事妇产科及护理工作,除了在院内接生和护理工作外,还担任卫生院的清洁工作。

小康路上日子红

2021-10-08 08: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聂荣(1151566)-20211008083823.jpg

  图为铜龙村生态小康示范村一角。记者 王艺霏 拉巴卓玛 摄

黎明的第一道光照进聂荣,葱郁的草原和红色的房顶将希望的色彩映射得五彩斑斓。70年,同样的天空,镜头下的西藏聂荣从了无生气到沧桑巨变;70年,同样的云层,视线中的聂荣从黯淡无光走向多彩之境。

聂荣之变,得益红色之源。70年前,解放军十八军独立支队挺近聂荣,70年后的今天,记者一行重走聂荣,感受着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和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共同凝聚起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磅礴伟力,使藏北大地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温泉,感受党恩的沐浴

草原青青,河水汩汩。位于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的铜龙玉则地热温泉,兼具现代与传统风格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

走近建筑旁边,来自铜龙村的贡桑正在门口给她的电动车充电。她说,因为温泉产业,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喜人的改变,而且是做梦都不敢想的改变。

贡桑家只有她跟年迈的母亲,之前因为家里没有牲畜,加上母亲年纪大,贡桑也没有办法出远门去打工,只能在家照顾老母亲,一直都是靠着政府的低保政策维持生活。

“自从加入温泉合作社之后,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照顾到母亲,家庭收入也有了很大改善,每月的基础工资、奖金,加上年底分红,一年增收2万元以上。以前去哪都是走路,现在有了收入,买了电动车,家里也换了新家具。”贡桑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生活变化的喜悦和满意。

铜龙玉则地热温泉,常年保持在56℃至60℃左右,造就了优质的养生保健资源。温泉开发初期,为了消除村民的疑虑,铜龙村党支部书记群培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群众家里讲政策,用真心实意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

“党的好政策是我们村民致富的根本依靠。”群培说,“每次有新的政策出来了,我都会千方百计地学习新政策的相关内容,搞清楚、弄明白后,再讲给村民听,让他们也知道党的好政策,以及好政策带来的美好生活。”

通过政策宣讲和思想引导,温泉开发模式实现了从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以往,村民往往划分温泉的区域,自己开小茶馆、商铺,做些零散的个体经营。在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带领下,村民们加入了合作社,原本铜龙村纯牧业的经济格局发生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呈现不断向好态势。

在合作社大家庭中,大家在一起密切协作,在频繁地沟通交流中,集思广益,渐渐地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致富思路越来越活络,口袋一天比一天鼓起来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群众对集体对组织的向心力、凝集力进一步提升。

群培告诉记者:“既然相信我,我就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让合作社发展壮大,让群众稳定增收。”

如今的铜龙村,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实现了脱贫摘帽,正向着乡村振兴的道路阔步前进。他们深深地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依靠智慧和实干,一定能获得更加美好富足的生活。

在新村,感受无私的支援

离铜龙玉则温泉不远处是铜龙村生态小康示范村,这是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点。走进新村,不仅能看到整齐干净的房子,还有热水房、活动室、健身器材等。

来到村民卓嘎家中,崭新的家具、新款的电视机、整洁卫生的家庭环境,处处洋溢着幸福温馨。当聊到搬迁后生活发生的变化时,卓嘎说:“以前我们住的自然村是不通电的,路也坑坑洼洼,一到雨季不仅交通成了问题,而且房子也会漏雨。自从搬到这边,水、电、路都有了,生活起来方便了许多。”

卓嘎与丈夫木朗扎西有两个孩子,目前正在读高中。以前没有搬迁过来之前,因为夫妻俩要去草场放牧,路也不好走,所以白天他们都不会回家。自从搬到搬迁点,家门口就通路了,他们再也不用愁回家难的问题了。

“到了聂荣县,就是聂荣人”,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的援藏干部来到这里以后,深深刻在心里的话。他们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面对的是自然环境恶劣的藏北高原,他们以不畏严寒艰苦的无私精神,克服缺氧困境、水土不服,在广袤的高原上,用实际行动换来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援藏工作队攻坚克难,在聂荣县建起了多个小康示范村。过去的陈旧房屋,变成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藏式新居。

一位援藏队员这样说:“因为在藏北高原恶劣的自然天气条件下,像饮水这样基本的需求都需要克服取暖、供电、水质保障等重重困难。但是,只要让牧民在家中能随时喝上安全的自来水,过上小康生活,经历再大的风雪、再多的困难,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值得的。”

在医院,感受奋斗的底色

车子继续前行,我们前往色庆乡。

在乡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采访到了在色庆乡卫生院工作了23年的老党员次仁吉。

1998年,次仁吉来到色庆乡卫生院,卫生院就设在乡政府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当时的医疗设备非常简陋,只有体温计和血压计,群众生病了只有老藏医把把脉然后开药。从2010年开始,医院迎来了发展,医生增加了不少,医疗设备设施也不断改善。2015年,医院盖了新病房,也配备了乡村医院救护车和一辆皮卡车。有了皮卡车,不论路途多么遥远,路况多么不好,下乡巡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现在,原来的小小卫生所发生了巨变,不仅变成了既宽敞又暖和的“大医院”,也基本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3年来,次仁吉在卫生院内从事妇产科及护理工作,除了在院内接生和护理工作外,还担任卫生院的清洁工作。正是因为有次仁吉这样心怀群众的奉献者和建设者的苦干实干,在让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幸福。

“嘤、嘤、嘤……”就在2017年5月的某一天下午5点35分,在色庆乡最远的村落里,婴儿的哭声表明新生命的降临。而就在好几个小时前,接生员次仁吉却刚经历一场生死抉择。在次仁吉外出接生时,车子开到村前,却被一条河流阻挡。驾驶员劝次仁吉放弃这次接生,但是救人心切的次仁吉却斩钉截铁地说:“今天就是死在这,我也要过这条河。”在强大的精神信念下,次仁吉和前来接她的孕妇家属手牵手,跨过了河流,有惊无险地换回群众家庭的母子平安。

次仁吉记得,以前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很多孕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失去生命,这其中也包括她的两个姐姐。从那时起,次仁吉就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从事医疗工作,救治更多的人。

入党那一天,没有正式的仪式,她在一面鲜红的党旗面前说出了自己的初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心从事医疗工作,为妇女健康事业奋斗一生”。

和次仁吉一样的奋斗者,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幸福生活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奋斗来的。

追寻着解放军进藏的足迹,广袤的草原铺陈大地,群众的生活翻天覆地,历史的时空向前延展。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有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一定会更加灿烂。

(记者 曲珍 赵书彬 谢伟 拉巴卓玛 王艺霏)

(曲珍 赵书彬 谢伟 拉巴卓玛 王艺霏)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