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籍博士留学生:加强和促进中国人民与中东人民的彼此了解

西北大学埃及籍博士研究生艾小英我在演讲中表示,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为自己设定了一下目标:加强和促进中国人民与中东人民的彼此了解。

埃及籍博士留学生:加强和促进中国人民与中东人民的彼此了解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0-07 18: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西北大学埃及籍博士生米哈德•穆萨发表演讲。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

中国日报网10月7日电 西北大学埃及籍博士研究生艾小英(Mehad Mousa)在演讲中表示,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为自己设定了一下目标:加强和促进中国人民与中东人民的彼此了解。

艾小英在演讲中称,在埃及Ain Shams(艾因夏姆斯大学)的外语学院的学习是人生征程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之后,在河南大学获得了汉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硕士学位,然后在西安西北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中国的学习给她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历和难忘的回忆。

她在演讲中表示,她愿意用这一段人生经历设定一下当前的目标,就是加强和促进中国人民与中东人民的彼此了解。

为此,她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第一步——将中国文学翻译成阿拉伯语,并进行跨文化研究。虽然这项工作有时很困难、很耗时,而且还有点无聊,它还是让她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领域,甚至让她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她希望时间会给出判断,确认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在演讲,她说道,当她审视中国与中东的关系时,总能发现很多积极和富有成果的东西。回溯过去的多个世纪,可以看到历史上中东人民为了访华是如何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漫长而艰难的旅行的。他们开创了文明交流的先河,书写了文明交流的传奇。

到了唐代,中国与中东的交往愈发密切。那时,官方与民间的往来络绎不绝;并且开创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沟通交流。这些通道在宋元时期不断深化,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迁。打开国门的同时也派遣大批学生出国留学。中外文化交流成为大势所趋,中国与中东国家曾经牢固的历史纽带也逐渐复苏。其中,翻译事业得到再次发展。这大大鼓励了许多阿拉伯学者对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热情。适逢其时,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得益于该倡议,中阿人文交流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迄今为止,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误解和曲解一直存在于某些人的脑海中,因此仍然需要努力进步,才能看到真实的彼此,看到全面的彼此。

虽然双边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但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为了克服关键困难,双方的年轻一代都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夯实中国民众与中东同胞之间急需的友好关系。

这就是她觉得现在有责任通过翻译和跨文化研究来揭示中国的真实形象的原因。同时,也希望中国人能够通过她的翻译作品,邂逅真实的中东形象。

在演讲中,她还提到,她获得了贾平凹(jiǎ píng wā)的授权,翻译作者的散文选集。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以阿拉伯语的形式出现。该书已经几个月前在埃及出版。她收到了热烈和鼓舞人心的反应,表明真的可以有所作为,在中东和远东之间建立更多的桥梁。

在她看来,翻译工作是有意义的文化交流的基本保证。她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在他们的国家和中国之间翻译和交流更多的书面作品。

中国日报社于10月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主题为“世界未来,青年担当”的“新时代大讲堂”,呼吁各国青年承担历史责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西北大学埃及籍博士研究生艾小英作为嘉宾发表了演讲。

(编辑:王旭泉 许聃)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