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拔373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乡又迎来了光明使者——川藏青光明行医疗队,她们在搭建的临时眼科检查中心,为眼疾高发区的藏族群众提供眼健康服务。
这就是温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温医大”)打造的“行走的课堂”——川藏青光明行项目。十年如一日,师生们代代相传,跨越千山万水,走过17个贫困县市,在帮扶中开展实践育人。目前,这个项目已吸引了500多名教师、医生和1500多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为60多万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眼健康服务。
医疗队的光明行,在公益活动中践行医者仁心
今年5月,2020“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出现感人一幕:
“叔叔阿姨,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你们爱我。”9年前,5岁的藏族姑娘小依毛慢慢揭开眼前的纱布,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缕光。
当时,川藏青光明行团队前往青海省的玛多县和久治县,将小依毛带回温州,负责人陈洁医生还筹集了7万多元为她做手术。
“陈妈妈给了我新的机会,给我重生。”14岁的依毛跑上颁奖台,紧紧抱住了陈洁。
谈及为何选择去青藏高原开展医疗公益活动,陈洁说:“因为那个地方太偏远、太艰苦了,如果我们不去,可能就没有人能帮到他们。”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高海拔和强紫外线是眼病高发的“罪魁祸首”。据统计,仅白内障这一常见致盲眼病,藏区发病率就是沿海地区的10倍。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很多人得不到有效治疗,只能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甚至因眼病致贫返贫。
“那里需要帮助的人,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第一次看到藏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检查,医学专业学生林温曼被震撼到了,“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强烈被需要,也深刻领悟了医生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她清楚地记得,翁姆奶奶因为严重的脊柱弯曲在手术台上无法躺稳,师兄吴恩德用手术巾垫高奶奶的头部,自己蹲着一动不动地扶着她,手术结束时,师兄瘫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对我们而言,这或许只是一场手术,但对他们而言,却是期盼已久、重获新生的一次机会。”
为了帮助更多藏民重见光明,光明行医疗队10年来一路前行,开展了18次光明行活动,超61万群众接受科普宣教,检查2.6万例,发放眼镜2万副,为5个民族近4万群众建立眼健康档案,帮助了8980人重见光明,直接增创当地群众家庭收入3500万元。青海玛多、久治,四川色达、理塘,西藏拉萨、那曲……当医疗队的足迹愈行愈远时,光明火种已经悄然蔓延,寓意幸福吉祥的格桑花正绽放出绚丽色彩。
高原上的思政课,在薪火相传中师生共同成长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立德树人首先就必须教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医乃仁术’的仁爱精神和人文关怀。”温医大党委书记吕一军认为,川藏青光明行就是创新打造了一个实践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了引导医生骨干和青年学生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川藏青光明行在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上都精心设计。项目启动之初,突出国家健康战略和百姓需求;策划沟通之时,强调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具体实践之中,融入拼搏精神和青春使命;结束活动之后,注重总结提升和模式创新。
十年来,川藏青光明行活动不仅吸引了2000多名本校师生参与,还吸引了50多位来自浙江、四川、青海、山东等省的眼科、内科、外科等副主任以上级别专家。他们结成一个服务共同体,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的挑战。高原上缺氧,缺水、缺电都是家常便饭,没有医院和手术室才是最大的问题。为了搭建临时手术室,有次团队从浙江金华借来了一辆符合条件的手术车,开了三天三夜,走了3000公里,才把手术车开上了海拔4200米的高原。
“每次开展光明行活动,都会遇到很多不可想象的困难,但是学生们在老师们带领下用心与藏民沟通,用爱助藏民康复,获得了极大的教育和成长。”川藏青光明行创始人、我国眼视光专业带头人吕帆教授深切感受到,每次参加完活动之后,不仅学生的思想水平、社会责任、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带队老师也经历了一次激情和奋斗的洗礼。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在温暖又有力量的教育实践中,温医大一代代师生薪火相传,彼此促进,一起成长,光明行也因此被称为高原上最美的思政课。
带不走的医疗队,在探索创新中实现精准扶贫
为了让光明行项目更好地落地生根,温医大倡导医疗团队要持之以恒,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之路。团队师生在服务活动中善于思考创新,因地制宜,设计了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现场检查流程和工作方式;借助科研技术平台,开发了一系列专用于高原藏民的眼科筛查包、高原公益电子病例系统、眼保健筛查管理系统以及结膜、角膜缝合眼科手术教具等;一批批“能做事、能创新、有情怀、有自信”的眼科人才迅速成长起来。团队师生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水平设计不同服务方案,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原眼科医疗队”。
在无医院地区,通过医疗队“输血式”服务,利用“健康巴士”手术车,直接为当地群众做白内障手术,结合科普宣传,让眼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在有医院无眼科地区,在科普宣教和公益医疗的同时,成立联合眼视光中心,实施培养人才及分层次专家指导计划,从“输血”逐步过渡到“造血”。目前,项目已与对口援建小金县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眼视光中心11家,建立眼科手术室3间,开设低视力教室1间。
在有医院且有一定眼科实力地区,采取以技术指导为主的“造血式”服务,开展5G远程会诊平台指导和高原眼科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已设立远程平台8个,培养藏族眼科医护人员16名。更重要的是,项目已从单纯关注白内障眼疾人群发展到全年龄段、全方位眼健康人群的全覆盖,形成一套完善的眼健康医疗扶贫体系。
富有成效的健康扶贫模式,为当地百姓架起了“光明之桥”,开启了“脱贫致富之门”。该项目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精准扶贫奖等奖励。(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叶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