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份非遗电商发展报告:非遗在历史中传下来,因市场而活下来

国内首份非遗电商发展报告:非遗在历史中传下来,因市场而活下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9-27 15: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据了解,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发布了《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这是国内首份聚焦“非遗+电商”的报告,全面阐述了非遗在电商平台的传承发展新模式。报告认为,“非遗+电商”模式直接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进一步激发非遗传承积极性。

据悉,通过直播的方式,更多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传承也有了新的载体。3年前, “VINE维内”主理人兼设计师孟祥君回到老家山东沂南创业,带着一群会非遗草编的奶奶们,打造原创草编包品牌。迄今为止,他的团队累计带动2000余个会草编的留守妇女就业。

孟祥君说:“传承非遗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但非遗技艺需要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中,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热爱、保护和传承。”

记者了解到,云南曲靖的李品中8年拓3000条鲤鱼,他做的鱼拓画挂进了海内外很多粉丝的客厅里;四川成都的王晓璐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银花丝记录马龙夺冠时刻,她说,有买卖,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

电商让非遗能穿在身上、握在手中,把“文化遗产”变成了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资源”。

当前,脱贫攻坚赢得了全面胜利,进入了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公开的数据显示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点亮非遗产业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甘肃庆阳香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把传统的香包挂件设计成拖鞋、抱枕、丝巾、等日用商品,累计带动了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

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故乡、留在故乡,带着新思路、新想法的他们正在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采访对象供图)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