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获国际核技术农业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中国日报9月27日电(记者 赵磊)9月2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5届大会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维也纳举办了核技术农业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颁奖仪式,表彰了在植物突变育种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做出杰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中国科研团队获国际核技术农业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9-27 00: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27日电(记者 赵磊)9月2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5届大会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维也纳举办了核技术农业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颁奖仪式,表彰了在植物突变育种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做出杰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组织选拔推荐的中国科学家团队荣获卓越成就奖、杰出女性奖和青年科学家三大奖项。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诱变育种”研究团队荣获“卓越成就奖”。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会君、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研究员杨震分别荣获“杰出女性奖”和“青年科学家奖”。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颁奖致辞中指出:“核技术诱变育种改良品种保障了在气候变化下农作物的生产,为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诱变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协调员刘录祥介绍,诱变育种主要是利用γ射线、空间环境等多种物理和化学诱变因素处理农作物种子,诱发其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突变。10年来,该团队成功育成具有高产稳产、节水耐旱、抗倒伏、优质等突出特性的小麦新突变品种8个,其中小麦突变品种鲁原502解决了重穗型品种易倒伏的生产难题,连续多年实打亩产超过800公斤,在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省市累计应用8000多万亩,成为全国第二大小麦推广品种,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6.5%,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保障了1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

核技术诱变育种被誉为继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之后又一现代育种技术。我国是核技术诱变育种大国,截至2020年底,育成和审定的突变品种数达1033个,占国际突变育种新品种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了独特作用,也为全球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消除饥饿和贫穷、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中国核行业主管部门,多年来积极推进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大力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参与IAEA框架下的技术合作项目(TC)项目、合作研究项目(CRP)、亚太地区核科技合作协定(RCA)项目等。同时,积极搭建核技术合作平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建立“中国农科院植物核辐射育种技术协作中心”“中山昆虫不育技术协作中心”等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协作中心,利用机构资源提高国内核科学技术水平,并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蒋成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