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怀密线引入北京北站将满一周年。这列连通京郊与中心城区的小火车,高峰期已成名副其实的通勤列车。引入北京北站后,该线路日均客流增长了4倍至5倍,最高单日客流量达6000余人次。(中工网9月24日)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继而“遇见桃花源”,欣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城市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灿若繁星,而市郊微光浅浅,享受另外一番恬静韵调。在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国内首条市郊铁路——北京市郊铁路S2线诞生,市郊铁路宛如一条纽带,连接着繁华的中心城区与静谧的市郊区域。耳边响起那句熟悉的“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以城市中心枢纽为中心,越来越多的同心圆铺设出内容愈加丰富的城市功能,多元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也跑出了节节高的幸福民生指数。
市郊铁路补齐城市轨道交通短板,具有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特性,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不少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巴黎的市郊铁路约占轨道交通的90%,伦敦市郊铁路也约占据轨道交通的将近九成。目前,我国的市郊铁路正处于发展阶段,铁路部门一直在努力增加铁路客站数量,不断探索改进,实现点线能力匹配。
因地制宜,协同发展。“轨道上的新型城市”勾勒出更多的发展空间,给予了更多的民众期待。有种说法是:“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现今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趋向立体化与多样化,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数量、地形特点与基础设施,将轨道交通建设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进行多层次空间融合,“搭积木”、建网格、造节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立体枢纽,将生产生活的空间延伸至最大化,进而充分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赋予城市新动力。其中市郊铁路面对的是大城市通勤客流短途旅客,线路版图覆盖城区,连接市区、相邻郊区、机场、地铁站等,辐射城区各个镇街,接驳地铁线路,换乘交通工具,贴近城市“口味”达成共建共享。
展望未来,“轨道上的现代都市圈”串起更多的城市联动。加强市郊铁路建设,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朋友圈”效应将更加明显,不仅增强都市圈的对外辐射能力,更能有效促进重要城市集群的合作互动与协调联动。今年4月,北京市与国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共同编制市郊铁路五年建设行动计划,同时研究规划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努力实现“一条板凳上谋发展”;河南省发改委也在今年4月提出,要在2035将郑州建成“国际性交通门户枢纽”。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市郊铁路织密“锦绣中华”,为“轨道上的中国”添彩。(朱杙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