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为民情怀 保障能源安全 ——四位能源领域优秀党员代表谈“践行初心使命 贡献能源力量”

常怀为民情怀 保障能源安全 ——四位能源领域优秀党员代表谈“践行初心使命 贡献能源力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9-09 16: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图片来源:国新网)

中国日报北京9月9日电(记者 郑欣)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四位能源领域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围绕“践行初心使命 贡献能源力量”与大家进行交流。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能源发展史,一代又一代能源人以身许党许国,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需的能源事业,甘洒热血、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形成并不断传承发扬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他们常怀为民情怀,践行为民初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余年在采油生产一线从事修井工作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高级技师杨义兴,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泡在野外现场。

“石油工人心向党,在石油系统,有百万石油职工和我一样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为了能够多产油气,甘愿扎根荒原、坚守大漠,为祖国的油气事业默默地贡献着我们的力量。”他说。

“我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为国家油气资源做着我们自己的努力。对我们来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就是我们石油人时刻牢记的责任使命,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油气能源,也是我们石油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为一个修井工,杨义兴说他的职责就是用心把遇到的每一口故障井修好,让这口井能够多出油、多产油。油气资源一般大多埋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像长庆油田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自然环境特别恶劣。为了能够多产油气,7万长庆员工常年甘愿扎根荒原大漠,舍小家顾大家,在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把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数千米的深处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为我们一线产业工人来说,就是坚守好自己的岗位,锤炼好自己的技能,做好油气保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他说。

2014年,中国石油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培养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名、甘肃省技术能手8名,工作室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同样作为一线产业工人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大柳塔煤矿综采五队队长呼绿雄感慨万千,19年来,他捡过煤矸石、清过浮煤,也干过煤机司机、支架工,当过班长、技术员、副队长,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井工矿”大柳塔煤矿综采队队长。“我是2002年到神东煤炭公司,捡过煤矸石、清过浮煤,也干过煤机司机、支架工,当过班长、技术员、副队长,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一大井工矿”大柳塔煤矿综采队队长。可以说,我见证了中国煤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革,同时也经历了煤矿工人从以前的“傻大黑”到现在“金蓝领”的蜕变。

在生产一线工作19年来,呼绿雄给自己定了三条铁律:一是安全不能出事;二是生产任务必须完成;三是时刻为员工兄弟们着想。正是有这三条铁律,呼绿雄无论是面对大柳塔煤矿首个7米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还是全国首个预采顶分层综放回采工作面,都能圆满完成生产任务的各项指标,带领矿工兄弟们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在去年新冠疫情暴发的时候,许多工人返乡过年,无法正常返岗,当时人员非常短缺,在那样的情况下,党员干部冲在一线,主动顶岗,许多工人在岗连续几十天不休班,他们不但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干劲十足。因为大家都知道,当时无数医护人员在与疫情做斗争。“作为煤矿工人,也要出自己的一份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好煤炭供应的后勤保障。我想这就是我们煤矿工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最生动的一次实践。“

呼绿雄说,作为煤矿工人,能为人民美好生活所作的贡献,就是将地下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地开采出来,点亮万家灯火,温暖千家万户。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戴俊良分享了两个感受。“一是从无到有。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当时我国能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经过几代能源人的努力拼搏,全国人民都用上了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风电、太阳能装机规模等都是世界第一,我们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大通道,现在我们国家的能源保障强劲有力。”他说,第二个感受是从有到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发展更讲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具体从能源监管工作来说,重心就是把提高人民群众跟企业的用能质量和满意度,作为我们工作的奋斗目标。”

在谈到如何践行初心使命时,戴俊良说:“我们能源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两个有’,第一个是有力保障社会经济用能需求,第二个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用能需要。这是我们能源行业、能源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

今年1月30日,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投入商业运行,它标志着中国自主核电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作为核电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在参加工作的34年里,见证了中国民用核能事业的发展历程。

“当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参加了我们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建设的大亚湾核电厂,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连钢筋混凝土都需要进口。在今年的1月30日,我们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顺利投入商业运行,它标志着中国自主核电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邢继表示,华龙30多年来坚持“两条腿”走路,中国自主的核电技术,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核电技术,同时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了国际上历次核事故的经验反馈。

核电站的设计,跟其他行业有稍微差异,要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安全问题,“安全和质量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邢继说,团队始终把核安全文化放在优先位置,在华龙方案形成过程中,团队汲取了国际上各种先进经验,“采用最先进技术,把能动和非能动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创新。”

邢继介绍,目前“华龙一号”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00多万吨,“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所有的技术难题都已解决,未来信心更足。”

“作为一个核电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核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这样能降低它的造价,能够为电网提供最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服务于千家万户。我们为这个目标还在持续的努力。”

(郑欣)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