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底”的“数字交付”让建筑实现智慧运维

来源:光明网
2021-09-08 08: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数字基建时代,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赋予传统基建新的科技内涵,真正带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新生态。产业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建筑业作为 “新基建”的实施载体,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设计-施工-交付-运维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的建筑产业新生态,成为必然。

2011年5月,国家住建部印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指出,积极探索项目全生命期管理(PL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工程全生命期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数字化浪潮下,智慧建筑作为未来工程行业的标准化产品,系统复杂度和集成度更高,势必对建造过程中的全流程数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建筑信息化行业的十年老将,中数系统合伙人杨曦日前表示,工程建设项目近80%的资产终身价值是在运维中实现的。在建筑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中,运维阶段作为建筑生命周期中最长、投入成本最多、信息量最大、工作流程最复杂、项目获取投资回报的重要阶段,其关键性不言而喻。

建筑业主希望在项目交付时能够获得大量有效、可调用的数据。然而项目竣工并交付给业主和开发商之后,数据往往处于杂乱无章、闲置无用的状态。对于身处变革浪口的施工企业和工程甲方而言,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好海量的建筑工程及运营数据,最终实现可执行、可跑通的闭环智慧运维,是实现数字化变革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建筑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高效、透明化、面向用户的服务才是建筑运维的价值所在。

追根溯源,建筑智慧运维的原点在于数据,决定数据准确性和可用性的恰恰是整个数字交付的过程。因此,杨曦认为,“数字交付是智慧运维的基本前提。”

“可见底”的“数字交付”

在传统工程“物理交付”过程中,通常是将物理建筑系统连同工程施工文字材料、竣工图纸、配套竣工资料、工程影像资料等海量、离散的数据搜集堆砌在一起,作为电子化留存,这些数据在建筑运维阶段无法查询和运用,所以我们称之为“单系统交付”。

杨曦所说的“中台式数字交付”,就是把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串联,与此同时,在工程建造阶段,就已经结合IOT、云数据等技术,对进入工程实体的设备进行动态数据的实时监测与部分设备的反向控制,并且将多垂直系统间的数据流打通,打造工程自身辅助运维管理的“数据中台”,实现工程项目数据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阶段的有效传递,最终实现传统“物理交付”之外的“数字交付”。

例如,在中建某局在某重点项目中,因施工现场地下管道环境极其复杂,为确保施工安全也为后续追溯提供便利,要求项目班组每天对施工现场地下综合管线进行数据采集,并实时更新上传导改管道信息。通过定期整理现场的采集数据和实时变更的数据对三维模型进行修改,实现设计信息、施工信息全数据回溯的同时,完善了城市地下管网的数字化信息,最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交付,并为智慧运维提供了“全面、专业、可信、可见底”的数据储备。

颠覆“救火式”运维

对建筑行业来说,建筑内设备不断增加,建筑基础设施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品牌众多,传统交付方式粗浅,数据无法重复利用,且各系统相对离散,集中管控程度较低。大多数建筑运维不得不采用“人海战术”针对各自系统进行运维管理,耗费大量人力成本,设备利用率、运行效率也很难得到提升,运维工作陷入“救火式”维护的僵局。

这种“事后处理”的运维模式,存在设备异常定位困难、对突发事件应变和处理慢、完成无反馈等问题,“事前无预警,事中无追踪,事后无法追溯”,且高度依赖运维人员的经验、专业能力,运维经验无法沉淀积累与复用。

中台式数字交付可帮助应对复杂局面下的三大运维挑战:监控、管理和故障处理。以BIM为三维可视化载体,将隐蔽工程在内的项目实际竣工状态可视化,精确完整体现施工过程中的深化设计信息;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内容,有效集成设计、施工、竣工交付过程中的多源信息,完善建筑生态环境信息,形成孪生的数字资产,为智慧运维打下良好基础。

后续运维阶段,以工单为流程运转基础,将整个运维工作纳入平台进行线上管理,平台将提供详细的运维指导信息:问题描述、问题影响、原因诊断、费用估算、运维建议等,将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以流程化的业务体系进行呈现,使得各个业务点相互关联,业务流程自动流转且标准、可溯源,减少了对运维人员专业能力的依赖,极大便利了日常工作的开展,使运维工作有计划、易执行。最终做到事前智能预警、事中实时跟踪、事后快速定位和诊断,夜间无人值守,远程集中管理。

“数字交付”概念距离2016年国家住建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筑业“数字化交付”导向要求,已经历了5年的发展。中数系统试图改变目前市面上多见的 “智慧运维”后来者服务模式,从建筑施工的第一抔水泥开始,把数据积累、数据汇聚、数据流转和运用做到极致,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建筑”。(战钊)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