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塞罕坝精神 “绿色高铁”在行动

弘扬塞罕坝精神 “绿色高铁”在行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8-27 13: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高寒沙地上,几代塞罕坝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锨一镐、一坑一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信念,书写出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荒漠换新颜,绿在当前,惠在长远。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大计,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齐参与、同发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把人类共同家园呵护好、建设好,让绿水青山这份宝贵“财富”世代相传。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取之有节、用之有度,自然回报慷慨;当人类开发无序、掠夺无尽,自然回报惩罚。人类对自然的伤害和保护都是相互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众所周知,中国素有“基建狂魔”之称,各类超级工程举世震惊,特别是高铁这张“外交名片”,在2020年底运营里程就已经达到3.7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且发展势头不减。

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复兴号驰骋不息。跨过山野平原,穿过丘陵湿地……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琴瑟和鸣、美美与共,奏响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建设铁路,福泽八方。铁路部门始终坚持安全建设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建设始终。如昌赣高铁建设时绕避37处生态保护区,商合杭高铁建设时绕避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成高铁以桥隧相连的方式断续穿越菜子坪大熊猫走廊带和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江湛高铁采用全球首例高速铁路拱形全封闭隔音墙保护“小鸟天堂景区”等,这些“绿色高铁”无一不是铁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共存的典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守护生态环境“富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力军”,铁路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当好“先行官”,将“生态文明”融入“速度激情”,让“绿色高铁”为美丽中国增彩添色。

(郑长贤)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