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擦亮崆峒区魅力底色

崆峒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朱立武介绍说:“这是平凉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建设项目,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一项治本之策。记者了解到,泾河、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有序推进,主要河流水质综合评价已达到Ⅲ类标准。

绿色发展擦亮崆峒区魅力底色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21-08-26 09: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平凉绿地广场( 2020年10月摄) 钱彦虎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段睿珺 通讯员 梁璐

崆峒,因山而兴,因水而秀。近年来,崆峒区委、区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整改环境突出问题,加快补齐生态建设短板,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绿色发展擦亮了崆峒区魅力底色,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

绿色环保留住“一泓碧水”

孟夏时节,泾河水波荡漾,水草丰茂。崆峒区八里村保洁员任小玲每周两次沿支流颉河河道清理垃圾,见证了颉河的“前世今生”。任小玲说:“从前往河边倒污水的、扔垃圾的真不少,现在河长几乎天天巡河,我们也及时清理垃圾,扔垃圾的越来越少,河水也越来越清了!”

泾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做好泾河及其支流的保护和治理,对整个黄河水系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保卫泾河碧水,崆峒区围绕“清水量只增不减、污水处理全达标、饮水清洁保安全”的目标,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河道采砂、黑臭水体、禁养区畜禽养殖等整治行动,将全区8条区级河流、20条乡级河流、253条村级河道(沟道)及重点涉水企业、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排查整治范围,全面统筹水务、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执法力量,变“分头治水”为“联合治水”,实现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改善达标,水体环境稳步提升。

在白水镇焦庄村泾河南岸的泾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现场,炎炎烈日下,方斗车、装载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64个垂直流人工湿地池体工程、表面流人工湿地、管理用房、提升泵房主体等工程现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砂石、生物陶粒、砻笆岩填充。

崆峒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朱立武介绍说:“这是平凉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建设项目,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一项治本之策。包括生物氧化塘及河道修复湿地工程、中水回用工程2个子工程。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泾河城区段河道淤积、防洪能力不达标、水系生态体系薄弱的现状,弥补城市功能短板,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形成以河为轴、水清岸绿、生态优美的绿色长廊,拓展市民亲水空间,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白水镇村级河长张利平已经将段堡村4.5公里的河道走了无数遍,每天早上他都会一边巡河,一边在“巡河日记”上做记录。“门前的河道,就像是自家的责任田,每天按时去巡查,东西段各三天,农忙时一天巡查两次,看着河水一天比一天清澈,河畔一天比一天干净,我心里觉得好敞亮。” 张利平坦言。

记者了解到,泾河、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有序推进,主要河流水质综合评价已达到Ⅲ类标准。

“变废为宝” 天空更蓝更美

随着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增长,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为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平凉市政府、崆峒区政府积极与海螺投资公司对接洽谈,计划建设2×5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100吨/日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利用生活垃圾等废弃资源焚烧发电,彻底解决平凉中心城区和周边乡镇垃圾处理难题。

(李明娟 段睿珺)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