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加强地方医疗队伍建设促全民防疫抗疫保平安
近年来,洪湖市持续推进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领域改革深化,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培养高尖精医疗人才,加大医疗硬件建设,探索建立县域医共体,推动形成医疗防治体系网络,不断夯实县域公共卫生和防疫防治基础,效果明显。
洪湖市现有人口近百万,有洪湖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多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4000多名,其中临聘医护人员1000多名。近年来,随着洪湖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加之新冠疫情的突然而至,洪湖市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因人员编制所限,旧有的公共卫生体系再也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防疫治病的要求了。为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发展基础,提高防疫治病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洪湖市委、市政府坚定推动疾病预防和医疗公卫改革深化,在市卫健、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协同努力下,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服务优良的医疗队伍,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公卫防治体系。
一、科学合理配备人员编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情冲击着紧临武汉的洪湖大地,一时间让人束手无策,完善医疗体系并建立一支过硬的医疗队伍势在必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医疗事业发展,洪湖市人民医院花费数亿元进行了整体搬迁,洪湖市中医医院投资近2亿元修建了风湿大楼,乡镇、村(社区)医疗机构也进行了更新,硬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面对疫情,洪湖市借改革东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卫健局、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深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现场调研考察,听汇报、查岗位,数床位。一是深入内部挖潜。从部分公立医院合理调配200多名事业编制,给整体搬迁,兴建住院大楼的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二是重新核定编制。2021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公立医院按实际开放床位数重新核定事业编制1830名,各乡镇卫生院结合服务人口数重新核定事业编制1155名,事业编制增核量达30%以上,为洪湖市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医疗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二、破格录用人才,打造一支高精尖医疗队伍。
因历史遗留,二十多年来,洪湖市1000多名临聘医护人员,他们有学历,临床经验丰富,事业心强,但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在晋级、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让他们感到屈才。新冠疫情期间,洪湖市1000多名临聘医护人员日夜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些人年富力强,勇于奉献,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困难,他们就战斗在哪里,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受到各级部门的表彰,对此,洪湖市不拘一格选人用才,破格录用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的优秀人员。黄志明等3名临聘人员,被荆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荆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洪湖市召开表彰大会对其进行表彰,将这3名临聘人员录用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对千余名战斗在一线的临聘医护人员给予极大的鼓舞。对抗疫和救死扶伤的优秀人才,给予优先评定职称、晋级,使一大批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优先评定高级职称,优先晋级,不断激发了技术人才的工作激情。为引进优秀人才,通过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引进博士服务团到基层锻炼活动,让他们到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担任副院长,为公立医院注入新活力。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岗位技术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有用技术人才。
三、建立医卫,形成县域防疫抗疫网络。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各种流行病的防治,洪湖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医药服务新格局和县、乡、村三级防疫抗疫网络。
市政府组建成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构建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设立了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等,病控体设立了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医防协同、舆论应对、疫情防控执法等主体协作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加挂了疾病控制所牌子,每个疾病控制所配备了3名专职公共卫生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从事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报告、卫生应急、重大疾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等疾控工作。同时,由洪湖市人民医院,洪湖市中医医院,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为龙头,成立三个医疗集团,对全市各乡镇区办医疗业务进行集团化管理,做到小病不出乡镇卫生院,大病不出市的双向转诊新格局,疾病治疗紧张有序的治疗网络,把救死扶伤,疫情防控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确保一方平安。(周小华、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