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这段血泪史,还有多少人不知道?

西藏的这段血泪史,还有多少人不知道?

来源: 中国日报
2021-08-20 14: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桑旦25岁时才第一次吃到肉,他感觉嘴巴里特别香,但还没好好品尝,就闹了肚子。

1940年,桑旦出生在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的一个农奴家庭。

他每天做10个小时的苦工,只能领到六勺糌粑果腹。他根本没有机会吃肉,胃部无法吸收蛋白质,因此第一次吃肉就闹了肚子。

桑旦(左)和他的女儿在家中 图源:中国日报社

桑旦是旧西藏百万农奴中的一个。

“会说话的工具”

如果你没有见过旧西藏,你不会知道现在的西藏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全世界已经把“农奴制”视为野蛮落后的过去时,西藏这块土地却仍是黑暗的人间地狱。

从10世纪起,西藏长期实行封建农奴制。到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完全被官家、贵族和寺庙上层僧侣(又称“三大领主”)所掌控。

图为萨迦地区的法王出行。 图源:西藏在线网 陈宗烈/摄

农奴的苦命,是从这种黑暗制度下极不平衡的土地分配开始的。

占人口95%的农奴,拥有的土地连总数的0.3%都不及。没有土地的农牧民,命运完全不在自己手里。

旧西藏土地占有情况,农奴一分土地也没有 图源:纪录片《百万农奴站起来》(1959)画面

他们不得不向豪强租地、借粮、借牲畜,成为被剥削的受害者。这些债务到死都还不清,还要成为子孙债。一旦沦为农奴,世世代代永无出头之日。

按照律法,农奴一生还要背负上百种差役捐税,生下来要缴出生税,死了还要缴阎王债。那时,西藏有句谚语:“苛税像牛毛,从生缴到死”。

电影《农奴》的开头就深刻地揭露了这一现实。

强巴出生那天,他的父亲被领主活活打死,奶奶用全部家当缴了出生税,“男孩4两,单眼皮8两”,再也拿不出钱缴阎王债,母亲拿着皮鞭走出房门,以命抵债。

电影《农奴》(1963)片段

没有土地、负债累累的农奴不得不完全依附于领主。他们丧失了人身自由,就像是私人财产,随意被驱使、转让甚至被剥夺生命。

在农奴主眼中,他们就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

桑旦就出生在一个农奴家庭。农奴不允许看医生,他亲眼看到大哥被领主打断腿,伤口感染化脓、爬满蛆虫,几天后痛苦死去……

新西藏第一代艺术家索朗绕登曾是贵族桑颇家的佣人,他小时候要像牛马一样背着少爷,少爷考试不及格,挨打的是他。“打了以后脸上出血,后来慢慢有个洞,喝水的时候在这个地方水都能流下来,我是经历过的。”

电影《农奴》(1963)画面

“除了影子什么都带不走,除了脚印什么都留不下”,这是形容农奴悲惨境地的一句话。

而农奴主阶层则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

很难想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些西藏宗主就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庄园房间之多,钥匙加起来能装满两个皮口袋。

西藏著名摄影师扎西旺堆生前拍摄了大量纪录片,他到拉萨以西的江孜帕拉庄园拍摄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难以置信:“光酒和吃的就装满了一间屋子。洋酒、威士忌、人头马等等,非常多。穿的呢,光皮制的衣裳就有90多件。狐狸皮、豹皮、水貂皮……有些皮子我根本就没有见过。”

农奴主家里摆放着“上好的奶油饼干”等外国美食 图源:纪录片《百万农奴站起来》(1959)画面

农奴的晚餐 图源:西藏在线网 陈宗烈/摄于1957年

帕拉庄园的农奴只能挤在土床上,蹲着睡。八廓街上,乞丐随处可见,一动不动地躺在路边,就连死了也没有人知道。

民主改革前,95%的农奴没盖过被子,他们一般都活不过40岁。

而农奴命价低贱到仅值一根草绳。这是明文写在法典上的。

在旧西藏通行数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明确将人分成三等九级,规定:“人分上中下三等,每一等人又分上中下三级。此上中下三等,系就其血统贵贱职位高低而定”“上等上级人命价为与尸体等重的黄金”“下等下级人命价为一根草绳”。

林芝市一位81岁的老妇人嘎嘎回忆说,农奴的待遇还不如主人家里养的狗。“我们活得不如畜生。牦牛可以吃草,晒太阳。狗可以进房间、能吃肉。我们只有没日没夜地苦役,”她说。

旧西藏的妇女和儿童在街上乞讨 图源:新华社

在野蛮的旧制度下,贵族还可以私设刑堂,各种酷刑让人不寒而栗:割舌、割鼻、剁手足、剜眼、抽筋、剥皮,甚至投入蝎子洞……农奴一旦反抗,贵族轻易地就能剥夺他们的生命。

法国藏学家亚历山大·达维·尼尔在她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中这样记载:“……他们没有权利也根本不可能离开家乡……他们中间有几个人也曾经逃到邻近的地区去,但最后还是被头人从新家抢出来,带回村子,吃了一顿棍棒被判罚巨额罚金。由于非常惧怕头人对其亲属施行的惩罚,那些想逃的人也不敢再逃了。因为一人逃走,所有亲属就得遭殃。”

旧西藏,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现实却犹如人间地狱。

金珠玛米就是打碎铁锁的兵

这是改变西藏历史的决定性时刻。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的光荣的责任。”《十七条协议》中这句论断,开宗明义,是对历史实际的客观概括。

点击观看解放军解放西藏珍贵画面↓↓

在藏语里,解放军叫做“金珠玛米”。

桑旦今年81岁高龄了,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金珠玛米时,大概19岁,他们是徒步进藏的,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自己背,自己做饭,条件非常艰苦,即使这样,做好了饭他们也会叫我们过去吃。我感觉他们特别善良、特别了不起。”

他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解放军入藏时,一个“头顶一颗五个角的红星星”的金珠玛米送给他的搪瓷水缸。

图源:中国日报社

那是他帮助解放军搬运物资,作为回报,一名解放军战士送给他的。这是他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1959年民主改革“慎重稳进”地开展起来,20万户、80万农奴和奴隶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世代为奴的劳动人民站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彻夜狂欢,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

达孜县塔杰乡、章多乡翻身农奴在焚地契、文契和债约。图源:西藏在线网 陈宗烈/摄

民主改革让农奴有了自己的牛。图源:西藏在线网 陈宗烈/摄

当时,摄影师蓝志贵用镜头定格了一位名叫桑登的西藏农奴。

下面《桑登求乞》《桑登分到了土地》两张照片,分别记录了桑登流浪行乞的悲惨及拥有土地后的欢欣。这是西藏民主改革的生动注脚。

山南农奴桑登分到土地后高兴地把“桑登的田地”的木桩紧贴脸颊 蓝志贵/摄

乃东县克松谿卡68岁的次仁卓嘎说:“我们支了一辈子乌拉(无偿劳役),过去从没敢想过自己有一块土地,整天担心的就是挨饿。人民政府现在给我们分了地,再也不怕挨饿了。”

山南乃东县农民赶着毛驴驮运青稞,这是在自己土地上的第一次收获。 图源:西藏在线网 陈宗烈/摄于1959年

农奴住进了贵族头人的大宅院。图源:西藏在线网 蓝志贵/摄于1959年拉加里

在西藏,人们多请活佛取名,常见用词要么取自自然之物,要么有美好的含义,如尼玛(太阳)、嘉措(大海)、拉姆(天女)、桑吉(佛)等等。

西藏和平解放后,“金珠(解放)”,成为很多藏族群众共有的名字。雪域人民用这种朴素的方式,世代铭记金珠玛米。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回顾历史,放眼世界,人们不应该忘记,半个世纪之前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对世界人权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陈月华 刘源

编辑:陈月华

参考:中国西藏网 纪录片《百万农奴站起来》《西藏往事》等

张洋菲对本文亦有贡献

(陈月华 刘源 )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