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贝类、鱼类、虾类等海产成为了“干饭人”热爱的佳肴之一,海鲜美食文化兴起。当下8月,各海域伏季休渔期陆续结束,实现海鲜自由的季节来到。
百舸争流觅海鲜。我国海岸线狭长,横跨经纬度较大,山海风光袭人,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四大海域形成了四大海鲜流派,中国的多个城市都有着浓浓的海水“味道”。“东海鱼仓”浙江舟山市处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沿岸流、黄海冷水等许多寒暖流交汇于此,被誉为“中国渔都”。广东湛江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和浅海珊瑚保护区,被誉为“南海鱼仓”。大连青岛市不光啤酒出名,更有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汇集于此,海产丰富。
“左手执蟹螯,举觞属云汉”的惬意场景不应只局限于海鲜盛产之地,大众期盼的“鱼虾满仓”填满的不应只是当地的渔船,更有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餐桌。
冷链运输让生鲜“动”起来。保证生鲜货物的冷链运输质量,做好全程追踪与监控是关键。在冷链的仓储、装货、卸货、配送等全过程中将温度环境控制在指定的温度,各环节衔接时,要将温度控制在允许上升的幅度之内。
我国的冷链物流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行业内的具体分工还不够专业与明确,实际应用效率不够,数据显示,在果蔬、肉类、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不高,我国也努力在“短板”上下功夫。多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冷链物流的基建均有提及,今年的一号文件中也详细地提出冷链相关基建的投入方向。
冷链供给端愈加精细化。在我国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政策红利缓慢释放,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货物运全球,冷链产品品种愈加丰富,冷链物流朝着智能化、多元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冷链供应端不断迎来新的商业机会。随着技术更新迭代,方案改革创新,物流降本增效,从设备设施到技术应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我国的冷链物流在进步,给生鲜运输带来损耗更低、技术更优的冷链供应端服务。
我国的铁路冷链运输在践行低碳新经济的要求,实现蓝天白云、共建绿色家园的目标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铁路冷链运量大、运距长,可运输版图广,可全程制冷、动态调节温度,安全系数高,还可全天候运行。“公转铁”战略的实施,更是重构了我国陆路运输的格局和主要动力方式。以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为基础,加上公路运输、空运、海运,我国冷链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蕴藏着巨大动能。
昔日南来北往,船只往来如梭,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响彻云霄,拉纤、摇橹、撑篙……看今朝,千帆竞发,生猛海鲜在我国辽阔疆域自由“游走”,洋溢着另外一番幸福民生的热闹景象。
(朱杙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