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拍摄的林芝市景色。新华社发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雪域高原换了人间。
林芝工布江达镇阿沛新村里,舒适民房拔地而起。绿草坪上,村民带上奶渣、牛肉、酥油茶,搭起藏式花帐篷“过林卡”。欢声笑语,安居乐业,处处生机盎然。
出生在农奴家庭的其祖忆起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母亲辛苦打工换来的一斤糌粑,就是全家人几天的口粮。”而今,他住上了明亮楼房,丰衣足食,耕耘着幸福新生活。
峥嵘七十载,跨越上千年。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一批批建设者挺进“世界屋脊”,奏响激昂奋进的雪域欢歌。
一串串数字印证着西藏的沧桑巨变:截至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1902.74亿元,较和平解放初期增长超320倍。自2015年以来,西藏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全体居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居全国第1位。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生活“像苹果一样甜”
曾经,西藏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显示,消除贫困,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及工作人员,就做了许多扶贫济困的工作。
十八军进藏见证人、拉萨德庆村老人桑丹回忆,1952年,背着行李的解放军徒步进村,驻扎在村旁平地上。农奴主吓唬他们:“这些人是来抢东西的”。
没想到,解放军一来,就给饥寒交迫的村民们送了食物。“他们也特别困难,但却愿意分给我们更多。”从那时起,桑丹明白了,解放军是来救人的。现在,桑丹同儿子、孙子一起住在宽敞房屋里,家里添置了电视和冰箱,生活平和喜乐。
走进拉萨市七一农场,青稞连片,长势蓬勃。这里是和平解放后,解放军为当地群众开垦的第一块耕地,自此粮食困难问题逐步解决,让西藏人民“吃上饱饭”。
而今,农场成为了科学实验田地。场里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唐亚伟说,1952年时,西藏青稞每亩地的产量仅有52公斤,经技术发展、品种改良,现在农牧民每亩单产可达到至少380公斤。
消除贫困,要找准路子。多年来,西藏大力发展青稞和牦牛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西藏开展产业扶贫项目3037个,直接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资助贫困学生、实现兜底社会保障……“强基惠民”工程实施下,结对帮扶措施,也助力贫困地区换上新颜。
位居深山的察隅县,邻靠边境。广东援藏干部驻县里龙谷村时,给贫困户潘应中修了新鸡舍。发展起养鸡产业的潘应中成功脱贫,生活“已经像苹果一样甜”。
2012年至2020年,连续9批选派干部19.33万余人次驻村。截至2019年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如今,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各族人民正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展走上光明大道
工布江达县朱拉乡海军希望小学国防教育基地里,一个有着20年历史的红色旧书包放在台面上,印满笔墨痕迹。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书包。”书包主人、曾经的希望小学学生拉巴说,2001年开学时,援建希望小学的海军东海舰队给学生们赠送了学习物资,为他们开启知识的大门。惦记着这份情,他至今舍不得丢。
从学校毕业、又学成归来后,拉巴回到了希望小学当老师。“想把这份教育的力量,传承下去。”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的特殊优惠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也涵盖教育卫生、文化保护、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西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回溯旧西藏时期,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1951年至2020年,国家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239.65亿元,推动西藏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
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目前,区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已增至1642家。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更使得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随车蜿蜒进山,米林县琼林村坐落深处。青山脚下,“广东远程抵边医疗站”的牌子分外显眼。医疗站里,电子大屏幕实时连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随时开展高效的远程会诊,为居住在偏远边境县的农牧民解决看病的“燃眉之急”。
雪山蓝天铭记,高原大江为证。日新月异的西藏走上发展快车道,和全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农牧民安居、城乡保障房建设等系列工程项目,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已达41.46平方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族团结之花盛开
西藏自古以来就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良传统。
云南迪庆州德钦县,澜沧江水流湍急。溜筒江村江面上,普渡桥铁锈斑斑。历史上,这座桥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的重要枢纽,茶马古道上的物资要在这里渡江。当年解放军进藏时,也是从这座桥上走过。
“通过这个枢纽,紧紧地把我们滇、川、藏的老百姓融合在一起。”德钦县佛山乡副乡长七林培楚说。
从茶马古道到公路修建、铁路开通,再到如今首辆开进高原的复兴号,西藏早已不是“人马路绝”的蛮荒之地。一代代建设者筚路蓝缕,筑起一条条通向幸福的“新天路”。
怀揣着建设祖国边疆的热忱之心,广东大学生村官黄海芬通过公务员专招政策来到林芝。驻嘎拉村支援的她,时常走进村民家里宣讲惠民政策。前阵子,她给一个农户购买了新农机,帮他拿到了报废补贴。“他们之前不知道有补贴,一直不舍得换掉旧的。”黄海芬说,把党的好政策带进千家万户,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是驻村干部的职责使命之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便不断选派干部进藏工作。42年前,35岁的孔繁森就写下过“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入藏支援。90年代以来,9682名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优秀干部亦陆续进藏,克服高寒缺氧、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波密藏天麻种植基地,广东援藏将“互联网+”理念带到西藏,为当地赋予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新净宜居的鲁朗小镇,“民俗文化体验游”的打造,促进了粤藏交融。
“十三五”期间,广东先后选派第八批、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共316名干部,接续开展支援林芝工作,全力助推林芝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长期的融合中,西藏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形成了互敬互爱的民风。
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新时代,“世界屋脊”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