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材料学院实践队在保康县后坪镇小学开展“探索摩擦力”与“热量的传递”课程,让山区孩子在实践中发掘摩擦力的秘密,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
图为蒋昕捷讲授相关知识
课堂伊始,实践队队长蒋昕捷以冰壶为例,引导孩子们思考是什么阻碍着物体运动。紧接着,她揭开“谜底”,向孩子们介绍摩擦力的存在、种类、产生条件、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她由摩擦生热现象,向孩子们说明了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为加深孩子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助教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小车滑动”和“我手中的热”实验。
图为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进行“小车滑动”实验
实验环节,助教志愿者们指导孩子们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比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木板、砂纸、棉布上的滑动速度,自主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探索热传递的实验中,孩子们利用粘土和感温变色粉,通过颜色的变化见证了热量的传递。孩子们在拖拽小车与把玩泥土的快乐中,直观地感受科学现象,学习物理知识。
图为小朋友制作的“感温变色花”
在课堂末尾,实践队队长蒋昕捷带领孩子们回顾摩擦力和热传递的知识,并介绍这些知识与大国重器中磁悬浮列车和“人造太阳”等的关系。本次课堂知行合一,围绕“感悟百年科技成就”主题,向孩子们科普了摩擦力和热量传递的知识,让他们在了解大国重器的震撼中,开拓认知视野,提升科学素养,树立民族自信。
(供稿:李楠 摄影:吴意浩 指导老师: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