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子房山摞摞石
图二卧龙区潦河坡镇沟口村“悬天楼”支石
图三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张沟组燕子顶山支石
图四卧龙区安皋镇狼背猪娃山“石老头石老婆”石
图四附图“石老头背石老婆”石下面的十字图案
图五南召县皇后乡王村小石栏山大石棚
石棚下的图案
图六①方城县独树镇戴岗村灵山海拔330米处巨石“眼镜王蛇”的嘴部
图六②方城县独树镇戴岗村灵山海拔259米处石头“眼镜王蛇”蛇的头部
图七南召县石门乡桑园村马巨石
图八鸭河工区二梦山巨大的石蚕图腾
图九南召县南河店镇竹园村石人沟山猪巨石
图十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子房山刺猬石本版摄影张长运郑毅
图十一鸭河工区二梦山人工雕刻的巨石青蛙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今天推出第十篇:《远古时期的南阳巨石文化》。
岩石文研究至今,研究团队以惊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为文化自信,为南阳远古文明,为中华文明探源寻找着南阳的答案。
时至今日,我们的研究,正一步步得到人文学界、考古学界的重视和认可。2019年5月,“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文明探源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在会议纪要中确认,“南阳岩石文大量存在,蕴含着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重要信息……”
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关专家两次到南阳确定“岩画天文台”,或将为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学答案……
今日推出的《远古时期的南阳巨石文化》研究,是南阳岩石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远古文明之神秘……尽管目前的研究,仅是揭开远古巨石文化之一角,但研究者走遍南阳几个县的山山水水,其情感人,其心动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执着前行——文化自信!
岩石文研究,我们在路上……
白振国 郭起华
2021年8月12日
□张建国 蓝成云
远古时期,人类接触到最多的是石头,住的是石洞、石穴,生活用具是砍砸石器和刮削石器,战斗的武器是石斧。先民们不仅把石头工具当成生活的第一需要,还用独有的智慧在石头造型及功能上灌注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艺,人们对巨石情有独钟,相信其有灵性,石头又成为远古先民的精神需要。人们热爱石头、亲近石头,在石头上揉进了沧桑岁月,镌刻了生命基因和文化密码。因而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把远古时期人类诞生的“童年时代”定为石器时代,把一万年前打制石器的时代称旧石器时代,把约一万年以来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可以说人类的文化从石头开始,从石头起步。
目前,我们在南阳发现了分布广泛、体量巨大、类型多样的巨石文化遗迹,这些遗迹时刻散发着古朴神秘的气息,给岩石文(岩画)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文化门类。
一、巨石文化
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界的很多石头是天然的,人没碰过就不具备文化的意蕴。石头经过人的搜集、打磨、镌刻后,蕴含了人的意识和人的劳动技术,完成了石的“人性化”,就具有了文化属性,是为石文化。而巨石文化是指石器时代分布于世界各地以巨大石结构为标志的又蕴含了人的意识和劳动技术的巨石遗迹。这种远古巨石建筑遗迹一直以其神秘的作用和抽象的构筑魅力感染着人们,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一般称其为“巨石文化”,也有称“巨石建筑”“大石文化”的。
“石文化”是人类用智慧改造自然的开端。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看到地壳造山运动时期和冰川运动时期,自然形成的巨石相摞,巨石造型等,认为是混沌时期的原物,是天地化育的精髓,进而产生敬畏、崇拜和信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滥觞和发展。远古的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特征的传承载体。
一块块巨石,经历了数不清的世纪风雨,执拗地矗立在远古人类生活过的土地上。巨石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令人惊叹的原始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对远古,对先人们如何建造这些巨石建筑产生的思考。
世界上著名的巨石文化有很多,如:英国伦敦以西一百多公里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堆垒的巨石大圆环“巨石阵”;智利境内的复活节岛巨石;马耳他巨石庙等这些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巨石文化在全球分布极广,不胜枚举。
我国记载巨石文化的最早文献《汉书·五行志》:泰山莱芜山南,“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尺为足”。秦汉时代,巨石文化现象已被人们注意。从1969年开始,我国的考古专家就对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湖南、四川以及西藏高原地区,发现的巨石文化遗存进行大规模的挖掘考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史前巨石文化研究。我省在嵩山的余脉具茨山的风后岭、老山坪一带发现一批巨石文化遗存,省文物工作者在2009年就注重对它们进行研究。南阳巨石文化遗迹是在2010年发现方城岩画时,同时发现存量巨大的巨石文化。
二、南阳发现的巨石文化遗存及分类
南阳巨石文化主要分布在伏牛山、桐柏山的低山丘陵中,笔者主要考察卧龙区安皋镇狼背猪娃山,卧龙区王村乡磨山,卧龙区潦河坡镇沟口悬天楼山和赵老坟村九岩山,南召县四棵树乡神仙崖山,南召县皇后乡王村小石栏山,南召县南河店镇马沟村魏林河旁山头,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南召县南河店镇竹园沟村石人沟山,南阳鸭河工区梦山,镇平县老庄镇与南召县四棵树分界的定南针山,方城县独树镇灵山,方城县杨楼镇子房山和燕子顶山,唐河县马振抚镇甘庄燕子山,唐河县祁仪镇板仓村山头,唐河县湖阳镇紫玉山等地。还有与南阳山水相连,但不一个行政区域的平顶山舞钢市九龙山、驻马店泌阳县春水镇的蛤蟆石山等,均发现大量的巨石文化。
南阳地区巨石文化不仅数量多、形式多,而且和世界上那些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巨石文化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数量品相更丰富,并独有奥秘和风格。
笔者把在南阳地区发现的远古堆砌巨石,分为摞摞石、支石、垒石、列石、石棚、独石、祭祀用巨石阵、石室等种类,并分别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简要介绍。
(一)摞摞石
石头上面又摞石头,我们称为摞摞石。这类人工构建的摞摞石,在南阳浅山丘陵的远古文化遗存地均有发现,这种摞垒起的巨大石头,主要作用是标高方位和彰显力量、获得精神力。现将所发现的最大的一处摞摞石介绍如下。
摞摞石在南阳地区比较多见,但体量最大一处位于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子房山北部海拔433米的山梁上。其主要结构是两块巨石叠压,上压石长7.5米、宽5.1米、厚4.1米,下垫石长6.3米、高2.5米、厚3.5米(见图一)。叠压的二块巨石南北长,两头悬空,接触面在正中。叠压两石正下方由一个独石柱支撑,独石柱直径1米左右,巨石叠压底层除支点外南北方向悬空,随时有倾倒危险。最近有人用石块和水泥将支撑的石柱四周加固,但失去了原有的奇险景观。
(二)支石
用小石头依靠山坡的陡度支撑起一块巨大石头,下面悬空形成空间,我们称为支石。支石不仅能指示方位,还能利用石头支起的空间挡风避雨。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在支起的空间中磨刻的文化元素——圆形成排爻窝和符号。
现将一处最险的支石和一处并列支石造型群介绍如下。
最险的支石位于卧龙区潦河坡镇沟口村,人称“悬天楼”海拔320米的山头上。结构呈南北方向(见图二),被支架起的巨石呈心形,长4.3米,前宽后窄,最宽处4.6米、最窄处0.9米、石厚1.45米。约三分之一在山梁上,三分之二悬空,被一小石块支起。支石长1.7米、厚0.8米,呈“弓”形,两头尖、中间宽,接触岩面仅有一个拳头大小。如果人站在支石前会心惊胆战,生怕随时倒塌。叹其惊、奇、险有三点:其一,支石接触岩面处只有拳头大小,承载的巨石数十吨之重;其二,支石接触坡面的用力点不是在平面上,而是在80多度的陡坡上,随时有滑下山坡之险。其三,支石好像被上面巨石压成了“弓”形,随时有压断之险。当地人称此支石为“悬天楼”,真的是出奇的“悬”。在此巨石附近,发现罕见的两排并列的九个圆形凹穴,旁边还有猴形石雕塑等。
支石造型群是并列的两架支石。位于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张沟组燕子顶山海拔170米的半山腰(见图三)。此处有呈南北向紧挨着的两处支石造型群。南边支石造型最大,被支起的巨石高7.3米、石宽8.9米、厚度2.4米,由南向北呈70度倾斜。支起巨石的支石呈不规则圆形,高5.1米、直径6.3米。支石下面有较大空间,人可在空间穿行。被支起巨石空间地面有一块宽1.6米、长2.8米的石板,面比较平,刻满了各种爻窝和图形,日不晒雨不淋,图案保护完好,清晰如初。北边支石为独立一巨石,圆柱体高7米、直径7.3米。而倾倒在圆柱巨石的支石高5米,上部宽2米,下部稍窄约1米,靠向圆柱石,两石中间为架空空间。架空处面积不大,但磨刻有圆形凹穴图案和各种刻画符号。
(三)垒石
垒石是多块巨石堆砌成石碓的造型,这种巨石文化有标示方位作用,更有祭祀作用,或许还有古人“引导神灵下界”的接引作用。
垒石很多,主要介绍两处。一处位于卧龙区安皋镇狼背猪娃山峰北海拔230米处,有多块巨石垒起紧挨又不相连的两处垒石造型,远远望去似两个人前后行走,当地人称石老头石老婆(见图四)。靠北一尊高4.8米、宽4.6米、厚2.3米,基本是一独石。靠南一尊由三块巨石堆垒,高3.9米、宽4.4米、厚3.4米,顶端巨石磨刻有多种爻窝。巨石结构的左下方,有一平石,上刻一0.9米长的十字图案,十字的左上角磨刻一圆形凹穴,这幅图案是告诉人们建这处巨石的作用(见图四附图)。
最大垒石造型在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子房山南坡的海拔260米悬崖之处,共有八块巨石堆垒,整体高8.5米、长6.5米、宽5米,三面处于悬崖,立于巨石之上,可观子房山周围几公里远的田野、河流、村庄。
(四)列石
列石是指由众多石块组成的一列或数列不规则的巨石阵。列石具有纪念、祭祀,或古人在其中修行的作用。南阳地区发现多处列石遗迹,最典型的是南召县南河店镇东马沟村大石山海拔200米处的列石,共有15块大小不等的立石组成,分布在长约20米、宽约10米的山头上,每块立石距离不到1米,最大一块立石,高3.3米、底宽4.3米、顶宽1.5米、中间厚度1.7米。最矮一块高1.1米、厚1.3米。15块立石没有规则地摆放,均有人工磨制痕迹。
最长的列石应属南召县南河店镇竹园村石人沟山头海拔250米处的一组列石。这组列石排着队,从头到尾共有7块巨石组成,坐落在一个坡面上,坡陡70度,第一块头部到第7块尾部,高低落差有10米。头部和尾部石块最大,总长23米,第一块高出坡面3.7米,石宽2.4米,石厚1.5米;最后一块最大,长10.2米,宽3.45米,距离岩面4.5米。头部尾部两块巨石上均有人工磨刻的凹穴和其他文化符号,很像是远古祭祀所用。
(五)石棚
用小块石头支起巨大的石块,下面形成空间,我们称为石棚。石棚在全世界分布很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发现。我国东北地区发现石棚最多。石棚是远古时期典型的巨石摆放形式,建造的最初含义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世界各地石棚有各种不同的神话传说,如朝鲜把石棚称为“巨神的石兽”,德国称为“巨人墓”,比利时称为“恶魔的石头”,法国称为“神灵的家”。随着人类文化在不同地域的演化发展,会产生无数的理由来丰富对石棚的解释。南阳地区发现有石棚的存在,但不多。现将南召县皇后乡王村小石栏山石屋沟,一处巨大石棚介绍如下:
小石栏山海拔253米处,当地人称为石屋沟,在那里发现一巨大石棚(见图五)。石棚呈东北西南向,一块超大巨石,呈半圆形,多面被石块支起,形成棚盖。西南方向没有支石,像大门一样敞开,下面形成空间。空间内部,最宽处10.6米,最深处10米,空间最高处2.9米,最低处约1米,空间面积约90平方米。支起的盖石外围长17米,高6.8米。石棚下面的空间地面上被守护的是一鼓面长石,长4.6米,高1.2米,宽1.3米,面积5.98平方米,有多组磨刻圆形凹穴,可能是石棚的“说明书”。笔者一行冒着35摄氏度高温爬山入石棚内,热汗顿消,凉意沁心,可谓消暑佳处。
(六)独石
独石一般作为图腾石或崇拜的圣物用。南阳远古遗留下的独石造型较多、分布地广,这里先介绍有代表性的十种图腾巨石。
其一,龙巨石图腾雕塑。大量的考古发现,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直至今日,龙图腾神观念,在中华民族中更为普遍,人们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远古就形成的图腾之一。《礼记·礼运》中所言“麟、风、龙、龟谓之四灵”。《说文·龙部》云“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异瑞兽,自古至今,人们常视龙为身体尊贵的象征。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海拔230米处的山上,巨石林立,巨石之上各有文化色彩,其中一块高6.4米、长10.7米的巨石磨刻有双钺图案,双钺巨石右边,一龙形石雕附“钺”巨石而曲,昂首向上。石龙由一独石磨刻而成,高4.04米,头宽0.36米,底宽1.95米,是典型的龙图腾。“钺”形图案标示王在此活动,而龙图腾正是这个王的图腾。因此,我们认为石柱寺山石文化的表现形式绝非一般,而是远古某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远古大一统的族群核心地带。
其二,眼镜王蛇巨石图腾雕塑。位于方城县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灵山。灵山海拔330米的山腰处,有一尊眼镜王蛇巨石雕塑,头南尾北,伏坡而立,昂首向上(见图六①)。雕塑全长16.8米,其身由低向高伏在约有60度的岩坡之上;头昂起,离地4.3米,面宽2.6米,两嘴撕开,甚凶。顺其嘴部可入腹内,腹部一面被人工磨开,并有似座位之凹窝可坐人;巨石下,有多排人工磨刻的圆形爻窝。
眼镜王蛇巨石东南方约两公里之海拔259米处,也刻有一眼镜王蛇巨石雕塑(见图六②),露出地面的长度就有7.4米。头部直立,扁宽4.7米,嘴张开,上下颚张开1.55米高,嘴部凹进1.2米。
远古时期三皇传说,伏羲、女娲皆是蛇身;埃及宗教里视蛇为神物;印度宗教里眼镜王蛇是三大神之一“湿婆”的凡间化身等,蛇图腾在中国可能更古老,后来演变为以龙为图腾,龙的前身就是蛇。
其三,马巨石图腾雕塑。马是远古先人们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马是大型动物,是雄壮勇武的象征,马擅长奔跑,驯化之后是人们的坐骑,传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马又忠实于主人,远古时期是唯一的交通坐骑,因而备受人类崇拜。韩愈《马说》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伯乐名叫孙阳,传说是上古时期的著名相马专家。东汉何休著《春秋公羊传解诂》曰:“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这段话讲出了从天子到士人,马分高低并且有不同的称呼。我国对马的崇拜源远流长,古代历史上改朝换代,攻城野战,总与名马结下不解之缘。如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坐骑名为“乌骓马”;三国名将关羽坐骑“赤兔马”;刘备坐骑的“的卢马”,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打仗时曾先后骑过六匹骏马,各有名号。唐太宗去世后建昭陵,将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称:“昭陵六骏”。这些马都是助主人奋勇杀敌所向披靡。位于南召县石门乡桑园村海拔230米处的山梁上,立一巨石,形似马状,是远古的巨石图腾(见图七)。巨石长4.9米,底部长3.1米,身部离地2.8米,身宽2.4米,头部长1.2米,头部扁宽1米,脸部宽仅0.5米。头部悬空,头部离地面1.2米,似低头吃草状,马头部十分逼真,身体上有很多人工磨刻的凹穴符号。
其四,龟巨石图腾雕塑。龟是长寿象征,自古以来,人们把龟当成长寿之吉祥物,是崇拜的四灵之一。二十八宿四相之中,北方为水,用龟蛇为代表物。南阳地区发现不少远古巨石,而龟的形象最多。南召县石门乡小石庙山头的巨石宫殿门口右边,海拔220米处,雕一海龟形状巨石,长3.1米,宽2.8米,龟盖磨刻成半圆鼓面,四脚十分明显,可惜头部已断裂。
方城县独树镇灵山海拔440米山半腰处,有一龟巨石雕塑,头部和身体由两块石头组成,全长5.1米,头部长1.9米,龟头部最宽处2.5米,龟身最宽处3.9米,龟石距地面3.3米,头部伸向北方,在龟巨石南边不远处还有巨石阵。
位于方城县杨楼镇张沟村燕子顶山海拔220米处,有一龟形巨石雕塑,龟石长4.1米,宽1.9米,离坡面高1.6米,龟头长0.9米,头部最宽处0.85米,身旁磨刻有圆形凹穴图案。
其五,鸟巨石图腾雕塑,我国古代,太阳的图像表现为一个圆内画一只鸟,称三足鸟、金鸟。鸟和太阳联系在一起,是光明的象征、万物之本。可以这样推测,鸟图腾崇拜是崇拜太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诗经·商经·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我们的祖先认为自己的先人是因鸟而生,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因而对鸟的崇拜即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鸟也就成为古人崇拜的图腾。《说文解字》中鸟类动物共151个,传说中的神鸟共6个,流传最广的是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殷墟甲骨文中的“凤”字,是个象形字,如孔雀类鸟形头顶高冠。《说文解字》载:“凤神鸟也,凤之像也,麐前鹿後,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瀖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可见凤凰鸟是一种吉祥鸟,备受人们崇拜。封建帝王时间,王称龙,妃称凤,龙凤呈祥至高无上。鸭河工区梦山村三梦组海拔200米山腰处,有一独石,塑鸟状,长3.9米,卧于一石台之上。鸟身宽1.1米,身高1.1米,头长1.1米,头宽0.7米。头距台面高1.2米,尾部呈扇形,宽1.8米,有线条把尾部分为四块。鸟身有人工磨刻的圆形凹穴,每个凹穴直径10厘米,有两个一组和四个一组的,可能是鸟巨石图腾的说明书。
其六,蚕巨石图腾。中国种桑养蚕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传说伏羲时代就发现柞蚕,黄帝时代发现了家蚕。蚕丝的利用始于渔猎时代末期,养蚕始于农耕时代初期。正史记载养蚕制丝的祖先是嫘祖,元《通鉴纲目前编外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历代蚕农敬嫘祖为“蚕母娘娘”。战国时期,蚕桑的生产对政治、经济影响巨大,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所带贵重物品是丝绸,所经路线,后人称丝绸之路。历史上,南召就是蚕丝大县,直到今天南召仍有蚕农靠山坡养蚕。植桑养蚕的初始和南召发现的岩石文时期是一致的,因为发现岩石文存在的地方,均有巨石磨刻的蚕图腾,现仅举两处说明。南召县南河店镇竹园村石人沟山海拔250米处,发现多处蚕的巨石雕塑,应是古人敬祀蚕神之处。最为逼真的有两处,一处在石人沟山海拔229米处,6节石块,人工磨刻成半圆形状,拼接成8米长的石蚕,有头有尾,每节比例适中,石蚕似蠕蠕而动,贪吃柞叶……现被移至南召县云阳镇蚕博物馆存放。石蚕旁还刻有北斗九星图案。第二处在石人沟山海拔250米处,现有4节,保存完好,总长2.5米,高0.7米、宽0.5米,伏于山坡上。
发现最大一处蚕巨石位于鸭河工区二梦山海拔210米的山腰之处,这座巨蚕图腾总长27.2米,共有11节独石组成,最高处离坡面5.6米,最宽处7.3米。头部由三节巨石组成,其长4.6米,宽3米,最高处距离坡面2.1米。此蚕图腾身体前部位巨石下面被人工掏空,似蚕蛐蛐爬行,将身体拱起,动态感十分强烈(见图八)。建成此巨大的图腾蚕,可见当时执政者对蚕丝制衣的重视,敬祀蚕神。
上述石蚕是远古先民为蚕农祭拜或崇拜而立的蚕神,是蚕农期望丰收的心灵需求,也是感恩的祭拜场。
其七,猪巨石图腾。远古时期,野猪已被驯化为家猪圈养,猪一度是财富象征。甲骨文“家”的写法就是有房子、有猪(财富)。南阳黄山遗址挖掘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大王墓,脚下有400多个猪下颚骨陪葬,可见古人对猪的重视程度。远古人们把巨石雕塑成猪的形象进行崇拜,也是对财富的期盼。南召县南河店镇竹园村石人沟山海拔256米处,石人雕塑南60米处,有一卧石被磨刻为猪形雕塑(见图九),长3.7米,最宽处3米,高1.3米,头部长1.2米,嘴部最窄处0.7米,头部下面悬空,离地面0.6米。
其八,刺猬石图腾。位于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吴岗组子房山东坡海拔150米处,人工磨刻一巨石成刺猬形状(见图十),石长5米,宽2.6米,高2.16米,头朝西北,尾朝东南,稍远观看,是一只朝山上爬行的刺猬。刺猬石下面有人工磨刻的圆形凹穴,刺猬石上有磨刻的龟背文符号。这显然是远古先民的一个图腾。
其九,猴巨石图腾。位于方城县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灵山半山腰海拔440米处,一巨石阵,雕刻有猴、鱼、龟等。特别逼真的是一石猴,身高4.6米,宽4.2米;圆形猴头,高1.2米,宽1.1米。方城独树自古至今有雕石猴的艺术传承,也有远古人类崇拜猴子的民间传说,因此,石猴巨石,可能是生活在方城的一支远古人的族群图腾。
其十,青蛙巨石图腾。位于南阳市鸭河工区二梦山的半腰之间,海拔210米处,一块巨石被人工磨刻成青蛙的形状(见图十一)。蛙全长11.6米,身子最宽处6.7米。最逼真的是其头部,头高5.2米,宽3米,长3.9米,昂首向上,突出其下颚部分,嘴向上,似鸣叫。远古先人敬畏青蛙为图腾有以下因素:一是,青蛙与雷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下雨天,雷声震耳欲聋,蛙鸣响声一片,人们需要雨时,崇拜雷神,需要蛙鸣。如今,壮族仍崇拜青蛙,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子,旱时祈雨,涝时求晴,就祭祀蛙神。二是,蛙鸣是收获庄稼的象征。人类进入农耕时期,听到蛙鸣知道时间不长,就开始收获。至今南阳区域农谚“青蛙鸣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就是第一次听蛙鸣,四十五天小麦就收割了。三是,远古族群最大需求是人力增长,蛙的繁殖能力很强,古人借物喻人,崇拜蛙的繁殖能力,蛙图腾能护佑族群的扩展。二梦山巨大的独石被人工雕刻成蛙的形状,这是远古先人们敬祀蛙神的佐证。
(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