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碧江区抢抓机遇,创新探索“1234567”思路,即建强一个堡垒,协调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两大重点任务,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个主体,做好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合作社规范、村规民约四个规则,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用好资源、房产、人才、土地、市场、改革创新六种力量,提高农户收入、集体经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村服务、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七个方面的质量,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建强“一个堡垒”。建立功能过硬的基层组织。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着力巩固提升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派139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组建42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到村任职工作,重点抓好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建强村党组织等工作。选配能力过硬的党组织书记。以乡村两级集中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书记建设,选配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全局能力强、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乡镇党委书记和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育结构过硬的党员队伍。制定农村优秀青年党员发展计划,注重从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妇女中发展党员。
统筹“两大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区乡村三级防贫预警机制,重点围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低保户收入骤降支出骤增户“四类人员”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持续跟踪收入变化、“3+1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改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乡村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六个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引领示范。2021年力争创建市区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村17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示范建设点5个、乡村社区治理示范点8个。
壮大“三个主体”。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围绕“5+2”产业体系,加大对区内源盛菇业、白秧坪大米专业合作社、同德药业、山茶公司等龙头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品牌创建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培育壮大本土领军企业。今年以来,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总产值16.89亿元,增长10.39%。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合作社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导向,推广“村社合一”“社社联合”等模式,持续推进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融合。到2021年底,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36家,建成联合社2家。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开设电工、叉车、育婴师、养老护理、中式烹饪师等培训班,打造“碧江技工”品牌。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公司+村集体+农民”等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变资产、反租倒包、企业务工、入股分红、集体奖励等多渠道,实现群众租金、创业收入、薪金、股金、奖励金等多形式获利。
做好“四个规则”。村庄规划先行。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高标准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引领。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分别编制特色优势产业、农田基础设施等五年规划。合作社规范建设。积极开展“清理整顿一批 、规范提升一批、扶持壮大一批”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合作社非法集资、取缔空壳社、整顿“小散乱”合作社。目前,依法依规清理注销“空壳社”252家。村规民约提升。按照“汇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忧、维护民利”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规民约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方向发展。
推进“五大振兴”。推进产业振兴。加快完成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村寨污水处理设备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农村果蔬、食用菌、中药材、林下经济、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人才振兴。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围绕“五类人才”,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服务,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培训、技能技术人才培训。推进文化振兴。切实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抓实文化传承,开展“建党100周年全民阅读推广”等系列活动。推进生态振兴。积极谋划污染防治项目,2021年两河口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规范建设获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第一批)125万元,区8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水源地标准化建设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库,小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进入国家项目库。推进组织振兴。实施党组织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推动产业链、坝区等功能性党组织设置,因地制宜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
用好“六大力量”。用足资源增动力。用好生态资源强旅游,加快建设云场坪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用好东莞南城街道组团东西部协作帮扶资源,推动构建“4+”模式;用好省军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储粮贵州分公司等8家援建资源,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消费扶贫力度。盘活房产增动力。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产业发展项目。聚焦人才增动力。建立乡村人才服务机制,设立15个乡村人才服务站,选派56名专家人才深入农业坝区开展技术指导,将325位碧江籍的杰出乡友纳入春晖人才库。用活土地增动力。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建成和平山茶小镇、坝黄苗哨溪、猫猫岩3个油茶示范基地,10个千亩油茶村寨。激活市场增动力。重点抓好线上线下两个销售市场拓展,扎实开展农产品“七进”和“黔货出山进军营”工作。依托国有企业平台作用,创新推进“电商驿站+云仓+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深化改革增动力。强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完成产权抵押融资贷款13286万元,创建了47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寨“三变”改革示范点,带动农户收益2067.96万元,实现户均增收达1200元以上。
提高“七个质量”。提高农户收入质量。千方百计多举措促进农户增收,以2020年脱贫户收入结构为底线,促进脱贫户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结构逐年改善。提高集体经济质量。积极推动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发展,建立农村闲置资源托管委员会,采取委托经营入股、合作经营、租赁等多种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70个涉农行政村(社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万元以上。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出台《碧江区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五年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谋划农村公路养护、村寨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91个,涉及资金446.8亿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工程。2020年,碧江区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提高乡村服务质量。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服务质量,发放2021年春季学生资助资金1911.37975万元,惠及学生29475人次。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24人次,乡村医生培训400余人次。提高乡村治理质量。全区建成乡级综治中心14个、建成村级综治中心94个。建成雪亮工程视频监控524个,完成网格划分1007个,配备网格员1410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质量。围绕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加大高价彩礼、滥办酒席、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治理。
来源:铜仁市乡村振兴局、碧江区乡村振兴指挥中心
编审:田 甜
编辑:王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