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见夜宴》走红背后,什么才是中国品牌该有的质感和文化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8-10 11:43
2021-08-10 11: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火出圈”的曹县汉服,到河南卫视刷爆全网的“唐宫夜宴”,愈演愈烈的国风认同,已然宣告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觉醒时代的到来。

图片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水下舞蹈《祈》)

近期,一支被网友称为企业版“唐宫夜宴”的国风视频,在B站、微博等社交平台悄然走红,全网播放量突破千万。

视频由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中的琵琶演奏者柳青瑶,联合国产梅酒领先品牌梅见共同打造,通过视、音、食、雅的极致配合,最终将流传千年的《韩熙载夜宴图》复刻到现实世界。

有知名品牌专家评论,“这幅动起来的夜宴图”,其价值不单在于将那场最负盛名的夜宴做了新时代的还原,更重要的是,它宣告了中国品牌可以向自己五千年的文化母体寻找力量,中国品牌的高级质感和精神元素,完全可以在全世界形成美的通感。

1

(《梅见夜宴》被称为“动起来的夜宴图”)

40年,从崇洋心理到国货之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消费品其实是一面折射社会心理和时代发展的镜子。

在市场经济大门刚刚打开的阶段,大量外国品牌蜂拥而入,很多国产品牌纷纷跟随模仿。在那个阶段,很多企业特别喜欢给自己取个“洋名字”,比如海伦·凯勒眼镜、佐丹奴服饰等等。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穿上洋马甲,消费者更信任。

而近五年以来,这样的情况开始逆转,今天的消费品如果刻意要生造一种洋文化,非但不讨喜,还容易引发DISS。

原因很简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拥有了全世界优质的供应链,在制造品质上完全可以比肩国际大牌。而得益于优质供应链的崛起,从美妆、服饰到手机、日用品等,近年来一大批本土品牌乘风而起。与之同时,越来越多的国货通过挖掘中国文化内涵,在被传统国际大牌主导的领域撕开了口子。

当然,真正的国潮国风,绝非视觉上包装上用中国元素这么简单,而是在精神气质上扎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寻根。

图片

(花西子选择中国传统色“黛色”为品牌色)

以美妆品牌花西子为例,基于对东方审美的研究,区别于国际美妆大牌常用红色、黑色、金色作为品牌色,花西子从中国传统色中选择“黛色”作为品牌色。

粉墙黛瓦、略施粉黛、眉黛青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黛色是极具东方韵味的一种颜色。独树一帜的品牌颜色让花西子从一众彩妆品牌中脱颖而出,走出了“大牌平替”的怪圈。

主导《梅见夜宴》的梅酒品牌梅见,同样也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品牌质感的代表。

类似《梅见夜宴》这种内容,不只是在形式上借鉴国风元素,而是将传统文化美学与Z世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从吟诗行酒令到即兴赋诗,他们不只是在饮酒,更是在饮文化,“酒催诗兴”也是唐朝文化最凝练的体现。

图片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梅见构建品牌质感)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崇洋心理,到新时代的国货认同,“东方美”的通感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这也是花西子能在成立仅两年就拿下天猫美妆品牌第一,梅见能复兴中国青梅酒酿造技艺及文化传统的原因之一。

从亚文化到雅文化,中国品牌需要怎样的质感和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波国风文化的兴起,推动者并非老一辈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而是青年人群。

在新一代青年眼中,国潮国风不再是老气、传统的符号,更是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我的表达。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青年已成为了国风文化逆袭的推动者。

图片

(无印良品的品牌主张也是一种东西方美学的古今结合)

无印良品首席设计师原研哉说过:“无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

品牌的诞生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品牌的质感和美学主张。就像无印良品的化繁为简,合适就好,其实,是一种东西方美学的古今结合、尤其是与当时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紧密关联的。

《2020中国消费趋势报告》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国人会用当代视角评判传承历史文化的品牌,对于他们而言,传统文化不止要有潮酷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无违和的底蕴内涵。

图片

(中国青年已成为了国风文化逆袭的推动者)

我们东方的文化讲仁者静,仁者如山,在意象上则描述“静则圣,动则王”。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儒家讲温和恭静、道家讲自然寂静、禅讲空性之静,这些都是一种静观之美,是中华文明的“雅文化”。

中华雅文化的范围广泛,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是传统雅文化的一种符号。当然符号只是“形”,真正能够在今天的青年群体中受欢迎的还需要“意”。

以梅见为例。中国书法史上,唐代书法被称为最高丰碑,以后历朝历代的书法名家或多或少都受唐代书法影响,尤其是元代书法,远接晋唐。“梅见”二字便分别取自“大唐第一行书”陆柬之,以及“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赵孟頫的字贴。尽管是两个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书法,但组合在一起又有一种融合之雅。

实际上,在唐朝时,作为宫廷珍馐的青梅酒开始得到普及,到了宋元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民间流行。尽管近百年里,青梅酒逐渐没落,但新酒饮时代的梅见又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品牌精神气质,重新推动着“国饮复兴”。

图片

  (不同流派的书法,组合成“梅见”,又有一种融合之雅)

品牌既是商业思想,也是文化现象。商业思想只是它的表象,文化才是它的底层逻辑。这也是中国品牌该有的质感与文化。当消费者对品牌行为和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会对品牌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审美情感和品质信赖感。就此而言,中国品牌的质感与文化乘势而上,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故事,但本质其实是一个文化故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