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用“速度”推动社会多面向变化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8-03 14:10
2021-08-03 14: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曹毓祥2021年8月1日,《求是》杂志第15期刊发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陆东福的署名文章《打造中国高铁亮丽名片》,全面总结了我国高铁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解读了高铁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系统阐释了我国高铁发展的成功经验。(8月1日 中国铁路)

如果问有什么事物在近十多年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高铁”大概是很多人的标准答案之一。现如今,高铁已经覆盖了数百座城市,连接了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为人们的出行带去更多便利,让出行时间缩短了数倍乃至十几倍,成为人们旅游、探亲访友和商务出行的首选。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中国高铁的日均旅客发送量已经达到了646万人次,2020年,高铁的客运周转量在全社会的客运量占比为25.2%。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客运总量算进来,中国高铁承担了几乎全国四分之一的运量。而这一切的变化,却是在“须臾”之间。

从无到有,从发展到跨越,从学习模仿到追赶,再到超越,这是中国高铁令人耳晕目眩的发展历程。谁都还记得,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夕,一列时速为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从北京南站缓缓开出,诸多媒体的镜头纷纷对准了它流线型的车头和身姿,即便是全民关注的奥运会也没有能够遮盖住它的耀眼光芒。然而,大概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条仅仅全长166公里的城际铁路线,却是中国高铁事业发展的标志性起点,从那时起,高铁迎来了真正大跨越、大发展的全新时代。随后的数年时间里,便是令人惊叹的一个个亮眼的成绩单:2009年,被誉为全球最长高铁的武广高铁开通;2011年,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开通;2016年,纵贯我国东西的沪昆高铁开通。到2017年,随着宝兰高铁的贯通,标志着“四纵四横”网络的全部完成;与此同时,更宽广、更绵密的“八纵八横”网络正在快速推进中。截止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经常在新闻里看到有关于高铁建设的报道以及各种世界级难度的隧道和桥梁贯通的大好消息。这说明,高铁的发展速度仍然没有减缓,仍然向更高目标冲刺。根据“十四五”规划,截止到2025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中国铁路的投产总里程更是要达到17万公里。

总之,中国高铁的发展已经迅速改变了国家的“版图”,改变了时空距离,更改变了百姓们生活与出行方式。人们从来没有像是今天这样觉得城市之间是如此“接近”,生活与工作的区间距离被彻底打破。所以,有人把当下称之为中国的“高铁时代”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另外,高铁不仅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与交通方式,而且,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扶贫开发等方面也多有建树,甚至是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拿大别山深处的南坪镇来说,这里曾经远离城市,远离交通线,更远离工业文明发展下的资源分配。然而,从高铁开通后,小镇周围的几个村落开始迅速改变,来自百余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之外的游客纷至沓来,远离城市喧嚣和天然村落风貌让游客们赞叹不已,原本发展滞后甚至是长期带着贫困帽子的村镇因为旅游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迅速让它们改变了模样,高铁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而这个村镇是万千被高铁改变的显著例子之一。

高铁所带来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其蕴含的能量仍然在不断喷薄而出。未来,随着更多高铁的投产,我们也在翘首以盼,它能够给全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多的惊喜,和更多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