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润童年,文化耀人生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7-26 16:19
2021-07-26 16: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郭倩 图/干芯雅

近日,修真国学精英夏令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丽水千佛山参与国学夏令营,为期10日的国学之旅让经历夏令营的每一位成员都获益良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国学就是生命的教育,也许诵《大学》、读《诗经》、习《论语》对分数尚未起效,奏古琴、练剑术、修明目功、学甲骨文不能让孩子在学校里变得多么出类拔萃。这个社会的浮躁已经让文化流失太多了,从娃娃抓起的应当再加上中国的国学文化。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从一首歌曲,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竹枝词》。诗如画,诗也如歌,逐字解释、逐句赏析,团队成员从在课堂上讲出第一句话的忐忑,到在黑板上写出第一个字的从容。开始都以为这些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在他们笔下却看见杨柳拔地而起,微风轻拂江面,看见水下是游鱼怪石,天上是飞鸟蝴蝶,地上是家庭合乐。永远不能低估孩子的想象力,一板一眼的课堂只会拘束孩子的思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匹千里马,他们想驰骋山河而不是困于一条规定好的路,老师和家长的任务是等待陪伴和静待花开,老师提供引导,但是不能拔苗助长、百依百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的向导,师长给予涓涓细流,孩子们则将它们汇成大海。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能力。结营时播放的修真国学版《下山》MV里,有一张张坚毅的脸庞,练剑、明目功、甲骨文、英语……在数十天的相处中,不难发现每个孩子眼中都有一个江湖,在追逐自己的“江湖”的路上他们不忘来时的路,上山逐梦,下山时就是成长,一路走来老师们见证了孩子努力成长的模样,有的孩子爱哭,有的孤独、有的自卑、有的要强、有的害怕成长,但这短短两周夏令营他们蜕变成了独立、自信的模样。实践团队的师范生队员们作为老师参与他们的时光,为他们上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照,他们以为这些七岁、十岁的孩子不会照顾自己,以为他们不懂《论语》、不了解孔子,以为他们贪玩、调皮;可是后来他们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都想要变成执著且努力自律的人,就如跳绳比赛一个个乐此不疲,不管再难都要坚持,他们是乘风破浪的少年人。夏令营里他们在磨练中披荆斩棘,用真实的自我一路探索,砥砺前行,相信在这里的经历会成为影响所有人一生的宝藏。

数日暑期社会实践对小老师们而言也是历练,一首《下山》唱的也是他们的成长,跟着国学院的老师——他们有博士后、博士,也是各个领域的大儒。小老师们听课、上课、反思,惊叹国学院创新的上课模式。在与国学院老师的相处中你会发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平时孩子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都可以无形在课堂之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老师是要善于发现的,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一个信号,你要挖掘危险信号让他们学会改变,讲卫生、有礼貌、团结自立、自信谦和、勇敢担当……人之初性本善,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

孩子都是一张张白纸,国学就是在张张白纸上绘出中国气魄山河、绘出诗书礼乐、绘出仁者爱人。

(郭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