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下足绣花功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贵州日报
2021-07-13 10: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每天早上八点半,从江县贯洞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美娥社区,祖英刺绣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机器就开始飞转,绣娘们开始新的一天工作。

“楼上住房,楼下工厂。”公司负责人韦祖英介绍,厂房占地5600平方米,主要生产民族服饰刺绣品、民族银饰、民族绣花鞋等。自去年3月落户美娥社区后,扶贫车间共解决就业300多人,带动60余人居家就业。

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今天的贵州,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贴上了靓丽名片。

成果来之不易,巩固还须下足绣花功夫。贵州像打脱贫攻坚战一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政策不断档、责任不松懈、力量不减弱、监测不遗漏,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高质量发展书写跨越篇章,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写好后半篇文章,山里人变新市民

7月12日中午,美娥社区“祖英刺绣厂”扶贫车间,秀娘石锦先正飞针走线。石锦先是来自从江庆云镇的一名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这里工作3个多月了,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

2019年,石锦先全家搬到美娥社区,孩子就在附近上幼儿园。“国家政策真是好,不仅让我们住上了新房,还帮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照顾孩子老人两不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美娥社区是从江县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之一,共安置1219户5292人。近年来,从江县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要求,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业。仅美娥社区就引进扶贫车间6家、食用菌基地1个,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加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已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4年时间,贵州成功探索“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行之有效的搬迁模式,从乌蒙山脉到武陵山区,从麻山瑶山到滇黔桂石漠化区,一场壮阔大迁徙,改变了192万人的命运。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2019年2月,贵州就作出了长远性制度性安排,即建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入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让山里人成为在工厂上班、有城镇医保、小孩可就近上学的城镇“新市民”。

产业扶贫:“抱鸡赶集”变“接二连三”,贵州山珍香飘四方

“以前我们这都是荒山坡,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发展成这样规模的产业。”7月11日,从江县贯洞镇百香果产业园,看着今年的第一批百香果挂满枝头,正在打枝管护的德卡村村民梁春美感叹,“来这一年多,一个月能拿到近3000元工资,最重要的是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

贯洞镇百香果产业园区,是一家集百香果育苗、种植、加工、储藏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标准园区。2019年10月从江县引进贵州真尊实业有限公司建设,基地规划建设总面积2000亩,总投资7800万元,覆盖贫困户1360户5440人。

“现在每天大概有80多工人在这里务工,预计7月底可以采摘。”真尊实业公司副总经理邓昭逸介绍,加工厂是完善百香果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现在主体工程已完工,待全面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加工百香果1万吨,提取百香果原汁3000吨,产价4500万元。

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贵州把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机制,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格外精彩: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全省建设400个以上有自动采集设备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险冷链设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和对口帮扶城市建成138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336.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元,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

民生“3+1”:补短板、强弱项,政策红利暖心窝

“现在岜沙村周边环境打造得好,游客越来越多。旅游发展家家户户分红,我还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和保洁员,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从江县岜沙村村民贾水香直夸党的政策好。

近年来,岜沙村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契机和财政帮扶,先后建成了岜沙旅游综合服务区停车场、摆渡车换乘站、道路修复、青石板串户路等基础设施,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在村民滚东往家中,村卫生员吴志斌正在给他检查身体,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经常痛风,腿脚也不方便,吴志斌就上门服务。吴志斌告诉记者,他们长期对村里60户签约家庭实行上门服务,“村卫生室长期备有80种以上常用药,可以满足村民们就医需要,做到小病不出村。”

民生为本,发展为要。贵州始终坚持脱贫标准,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基础上,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贵州持续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扶贫,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从“看病难”到“有医靠”。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体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

从“茅草房”到“新楼房”。结合山区气候特点,2015年以来,贵州改造农村各类危旧住房110.1万户,开展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30.6万户。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全面解决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一些山区群众喝“望天水”的情况已得到根本改善。

“十四五”时期,贵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重点,正全力做好思路、产业、机制、政策、工作等多方面衔接,确保脱贫人口和摘帽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记者 赵勇军 夏华)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