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南阳桐柏:红色文化扮靓美丽乡村 绿色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走进群山环绕的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道路两旁风格古朴的民宿、农家乐,小巧精致又不失简洁大方。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南阳桐柏:红色文化扮靓美丽乡村 绿色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映象网    2021-06-22 10:16
来源: 映象网
2021-06-22 10: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映象网讯(记者 吴彦飞 田雨阳 通讯员 李珂 文/图)走进群山环绕的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道路两旁风格古朴的民宿、农家乐,小巧精致又不失简洁大方。池塘中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偶尔冒出的一两朵荷花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引得大家争相拍照。

磨沟村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是一座只有一条石子路与外界相连,村民出行全靠拖拉机的孤僻山村。

是什么让这个小山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6月17日,记者跟随“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一探究竟。

农家乐

采访团一行首先参观了位于磨沟村村头处的全国首家村级长征红色文化展览馆——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据讲解员介绍,该馆主要记录了以红25军为主的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地区的历程及战斗史,展示了红25军在磨沟村驻扎休整时一系列“军拥民、民拥军”地深情故事和战斗故事。目前,该馆已与桐柏县内其他红色文化景点连点成线,成为了桐柏县红色文化游的一个新亮点。

在红色文化旅游的带动下,磨沟村已经有特色农家乐餐馆5家、特色民宿3家,并建立了采摘园、游乐场等设施,开展采摘、烧烤、垂钓等项目,让村民能够共享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磨沟村的变迁,是桐柏县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与磨沟村相隔八十余公里的榨楼村,同样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

近年来,榨楼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托本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省级传统村落这一人文禀赋,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和绿色经济,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2006年,该村村民王宝君在开农用车回家途中遭遇车祸,脊椎受损,造成下肢瘫痪,十余万元的医药费,让本就贫苦的家庭愈加雪上加霜。

出院后的王宝君整日躺在床上,对未来也失去了希望。好在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给王宝君打气,让他放弃了轻生的想法。

勤劳能干的王宝君,看见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心情放松之余也找到了方向。“村里环境这么好,搞绿色养殖和生态种植一定大有可为。”

中草药“夏枯球”

说干就干,王宝君主动找到村支书和帮扶干部,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帮扶干部通过多次深入王宝君家中沟通走访后,主动帮王宝君联系土地、寻找场地,并帮其获得金融贷款。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王宝君就在村口不远处顺利流转下一块合适的空地,并搭起了养殖棚,开始养殖黄牛、土猪和鸡。除此之外,他还种植起了中草药“夏枯球”和银耳等高收益农作物。就这样,他用自己辛苦的劳动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不但还清了外债,还盖起了新房。

榨楼村

与王宝君的生活一样,如今,磨沟村、榨楼村等红色文化村落的面貌也日新月异,文化广场上锣鼓声声、歌声嘹亮,红色文化展馆内游人如织……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相互映衬,浓郁的红色文化环境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新时代的桐柏革命老区愈加生机勃发、美丽动人。

(吴彦飞 田雨阳)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