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阴新兴产业 塑造未来发展优势——江阴高新区“双创”大赛总决赛即将开启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6-21 11:43
2021-06-21 11: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进一步深化江阴产业集群特色,实施产业协同、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6月8日-9日,2021年中国江阴(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的半决赛在线上举办,28个优秀项目成功突围,挺进总决赛。6月17日,围绕江阴产业创新体系举行了资源对接活动。

“赛马体系”畅通科技项目融资渠道

此次半决赛积极推进市场化评价,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海内外创业英才携最新科研项目,在以江阴高新区、投融资机构为主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中依次路演。这种赛马制很好地应用在了科技成果价值发现和转移转化上。据江阴国家高新区科学技术局局长夏天华介绍,江阴高新区在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相继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天使基金、中小企业转贷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全面搭建优质企业与资本之间的无缝对接通道。半决赛中,共有来自芳华基金、合创资本、助力资本等投融资机构在内的9位创投专家担任评委,畅通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各方围绕江阴主导产业积极开展产业投融资对接。

大赛自3月启动,获得国内外企业和团队的广泛关注,报名超过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8家,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团队8支。参赛项目包括3D打印、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视觉检测、5G小基站数字中频芯片、锂电池芯片管理、卫星导航系统、AR图像识别交互系统等创新技术和应用。大赛的评价过程是“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经前期“审核”,171个项目参与“初赛”,突围的78个项目进入“半决赛”。半决赛持续两日,最终决选出18家企业、10支团队。它们将聚首江阴高新区,争夺本届大赛的各奖项。总决赛将于6月24日在江阴高新区举行,评选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奖项目将得到资金奖励,以及人才、载体、金融等政策支持。

1.jpg

线上半决赛

“激励机制”提升主体技术创新能力

为响应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此次大范围的科技成果评价、产业供需对接均在线上铺开,促进了创新要素跨区域、网络化地向参赛企业和团队集聚。为发挥本地产业龙头资源优势,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大赛同期举办了领军企业创新需求发布、江阴高新区政策推介。

2.jpg

江阴高新区创业环境和科技人才政策推介

据了解,参赛项目获奖后在高新区落户的,经评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60-100万元的人才项目扶持资金;获评无锡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类人才项目可享受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支持资金;获奖项目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最高200万元的安家补贴;优先获得江阴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20万元支持。江阴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夏天华在介绍区内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时透露,对落户后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将给予60万元奖励。

3.jpg

  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推介

聚焦主导产业,江阴高新区更是出台了多个专项扶持政策。在对接活动中,江阴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就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若干政策作介绍。其中,在新药研发领域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专项资助的医药项目,根据国家下拨经费给予1:1配套资助,最高1000万元。

为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江阴高新区围绕“1+3+1”产业创新体系,充分挖掘本土领军企业技术需求,需求覆盖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在做到产业供需精准对接的同时,希望通过技术协同合力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法尔胜、天江药业、长电科技参与了需求发布和对接。其中,法尔胜抛出了金属线材、光通信领域的技术需求。他们对如何在提高金属线材制品强度的同时,保持塑性韧性不下降;如何采取更先进技术解决表面涂镀问题,让金属线材制品更耐腐蚀等技术上,希望与参赛技术开展深入对接与合作。

创业高新,澄就未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坚持创新已经摆上了新时代的核心位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支撑我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我们在江阴共同见证新一届“双创”冠军的诞生,让科技之光照亮奋进之路。(通讯员 江阴高新区科技局 周洁)

总决赛时间:6月24日(周四)

08:30—16:00 总决赛

16:15—17:30 颁奖仪式

总决赛地点:江阴黄嘉喜来登酒店(江阴市滨江中路333号)

2021年中国江阴(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

总决赛晋级名单

4.jpg

5.jpg

(周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