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杯、三联杯留下了远古先民们的一种值得纪念的社会现实——联合与结盟的社会状况”、“这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蛙纹盆,距今大约 5000 年,先民们为什么要画这个纹样呢?因为青蛙是两栖动物,它的能力是人类所不能的,所以先民就对它产生了崇拜”。
6月19日,马家窑彩陶文化珍品展览在甘肃省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开展。
马家窑文化诞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代表,它以彩陶器为代表,器型丰富、图案绚丽。并以分布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出土数量最多、纹饰最为绚丽多姿为主要特色,达到了世界彩陶史的巅峰。
1924 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马家窑遗址。1944 年至1945 年,原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到甘肃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定名了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进入了历史教科书。马家窑文化边家林遗址、半山遗址及齐家文化遗址等因在甘肃临夏首次发现而命名,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家级文物马家窑文化“彩陶王”就出土于临夏,是故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
那么,马家窑文化的创造者是谁?经有关专家考证,神奇辉煌的马家窑文化是远古时代氐羌人创造的。从马家窑文化发展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可以看出,氐羌人创造了马家窑文化的辉煌,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马家窑文化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四个类型传承有序,递进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马家窑文化表现了史前人的信仰。例如马家窑类型蛙纹彩陶盆,这一时期,先民们崇敬水、赞美水又离不开水,但是洪水来临之后,他们又非常害怕水。恐惧产生崇拜,于是先民就产生了对水的崇拜,在崇拜水的同时,对能在水中自由出没的蛙也产生崇拜。
马家窑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它的意义不同凡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表示,马家窑文化是文化上“早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西向河西走廊甚至新疆东部,往西南向四川、云南、青藏高原的远距离拓展,对于文化上“早期中国”西部范围的扩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此外,自公元前3500年马家窑文化形成之初,就和中亚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体现在彩陶、家畜(黄牛、绵羊)等方面,形成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所以韩建业认为,甘青地区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和通道,马家窑文化在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还告诉记者,作为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区的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处于欧亚大陆两大文明核心的交汇地带,可以说,马家窑文化为中西方文明核心区输送新鲜血液,对早期中西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壮丽的彩陶艺术诞生于远古先民手持石斧而劳作、身披兽皮而舞蹈的岁月中,这是他们为走出原始蒙昧、叩启文明大门而创造出的辉煌。(摄影:郑艳慧)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